本报记者 范少伟
“上个世纪我就爱上了中国”
“我们是老朋友了,自从第一次来中国,我就爱上了这个国家。”标准的普通话,真诚的态度,采访刚开始,李夏德没有任何距离感。1974年,李夏德开始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任教,此后每年,李夏德都会到中国七八次,尤其是2006年孔子学院成立后,他来中国的次数更多,几乎踏遍中国所有省份。
今年六月份,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举行了孔子学院成立五周年庆典,“孔子学院成立后,吸引了很多学生报名,不仅有华人、华侨,还有奥地利各界人士。”李夏德说,目前汉语系的在校生有800多人。
孔子学院成立后,一直没有固定权威的教材,学生在汉语的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困扰。“汉语学习词典、教材快要出版了,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李夏德说,目前与孔子研究院正在合作编写孔子文化读物,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出版,对孔子学院的学生学习汉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会有很大帮助。
“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人着迷”
李夏德22岁时就接触了中国传统文化,到现在有近40年了,“烹饪、书法、古典音乐和文学都是我的最爱。”李夏德笑着说,自己虽然中餐做得不大好吃,书法写得也不大好看,但这些文化元素让他非常着迷。
孔子研究院26日上午举行了书画作品展,李夏德早早就赶到了现场,手拿照机,见到自己特别喜欢的作品还要用相机拍下才离开。“中国的文化太深奥了,特别神奇。”李夏德站在画像前说。
“学生们都是因为喜欢中国才去学习汉语的。”李夏德说,通过学习汉语,学生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因此更喜爱中国。奥地利维也纳孔子学院创立以来,有上千名毕业生步入社会,这些毕业生大都从事国际交流工作,在中西文化的传播与交融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让更多的学生从小学汉语”
“种下‘友谊树’,以后来曲阜的次数更多了,得好好照顾它。”在孔子研究院种下友谊树后,李夏德幽默地说,作为中国文化传播大使,他认为虽然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很大,但“和谐”、“仁爱”、“道义”这些思想是不分国界的,创造有责任感的美好社会是全人类共同的愿望。
“学习汉语很难,通过汉语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更难。”李夏德说,除了在大学里增设汉语课程外,他还计划在奥地利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开设汉语课,让学生们从小就接触汉语,并且逐步推广开来,让汉语成为德语、英语后的第三种语言。
“近几年来,中国发展得很快,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在全球遍地开花。”李夏德说,虽然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很大,但追求天地和谐,仁爱道义、创造有责任感的美好社会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作为一名欧洲的汉学家,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走向世界,为世界互通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