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52岁的韩存灼开始守护一个有75位烈士灵位的灵堂。35年过去了,韩存灼的步履开始变得蹒跚,他已经在屋子里准备好了拐杖,希望能够守护灵堂到走不动的那一天。
35年简单的生活一晃而过
9月23日,记者找到了韩存灼和他守护的烈士灵堂,灵堂位于枣庄市薛城区张范镇东横山口村,建于1976年,从灵堂建成开始,韩存灼就一直守护在旁边,而这一守就是35年。
烈士灵堂建在一座不高的小山坡上,旁边是一个小水库。灵堂下修的一条小路笔直向上,台阶两旁种植着松树,郁郁葱葱。灵堂坐北朝南,并不大,带着院子也有一百平米的样子,门口左侧有两间十几平米的小屋,就是韩存灼住的地方。
两间屋子外间是简易的客厅,里间则放了张床,简单的厨具,算是卧室和厨房。记者进屋的时候,韩存灼刚吃完午饭,正在用放大镜看一本关于抗战的书,书旁摆着毛笔和纸,韩存灼说,看到精彩的地方,他会用毛笔记下来。
韩存灼告诉记者,他每天的生活很平淡,“灵堂离着村子也比较近,早晨起来打扫完卫生,我就会到村子里去转转,和村里的人聊聊天。”韩存灼说,“孩子们都大了,不需要我操心,每天闲了就看看书,日子过得简单,35年的日子这么一晃就这么过来了。”
只想给他们做个伴
1943年和1944年,韩存灼组织过游击小组,1945年扫荡时,领着500多村民躲进了大山。现在灵堂里“休息”的人,就有韩存灼当年的战友。
灵堂刚建成的时候,旁边的小屋只有一米多高,只能用来睡觉,直到2000年才得到改善。“刚开始的时候这里根本就没有院子,外面原本就是山坡,一点都不平。”韩存灼说,“这些倒不要紧,但是一开始的时候灵堂里漏雨,碰上雨天灵堂里满是积水,我就向上打报告。”
五年前,张范镇镇政府把灵堂进行了翻新,一年前又对院子进行了修整,灵堂焕然一新。“现在这样看着也舒服。”韩存灼说,“每个月都会有人来看看,有烈士们的后代,也有镇里的人。”
韩存灼刚开始守灵堂的时候,一个月有6块钱,现在是每个月260块钱,对于这些,韩存灼并不计较,也从没想过不做这份工作。“我不计较那些东西,这里面的人近一半我都认识,他们牺牲了,我在这陪陪他们,挺好。”韩存灼说。
村委的人告诉记者,年龄大一点的人还知道韩存灼的,但年轻一点的就不知道了,并清楚这个守护灵堂35年的老头。
等走不动了就不守了
在里间的小屋里,记者看到了一箱箱的方便面,韩存灼告诉记者,这都是孩子买给他的。“我吃不惯那个味,一般自己炒点菜,到村子里买几个馒头吃。”韩存灼说,“喝水的话我就到下面的水沟去提,提一桶一天吃饭洗脸什么的也就够了。”
每天韩存灼都会到山坡下的水沟去提水,年龄毕竟大了,提完水的韩存灼有些喘。“我准备了根小拐杖,就是上下台阶用的,毕竟不是年轻人了。”韩存灼说,“等到我走不动的时候,我就不守了。”
平时的烈士灵堂是锁着的,当有人想看的时候,韩存灼会把门打开。“想看我就给他们打开,但不能随便进,尤其是下雨天的时候,要是踩脏了多不好。”韩存灼说。
韩存灼带记者到灵堂里,灵堂里很干净,烈士灵位整齐的排列在一起,“这里面有抗日战争牺牲的、解放战争牺牲的,还有朝鲜战争的,一共75位烈士,其中近一半我都认识。”韩存灼看着烈士名录说。
韩存灼告诉记者,想在院子的东边种点一层一层的那种塔松,西面种一排冬青,北边种上几棵月季,再弄点草花,把空荡荡的院子装点起来。“当然这个不是我自己想想就行的,还得靠政府帮忙。”韩存灼说,“但是只要有机会,我就要把这弄得漂漂亮亮的。” 文/片 本报记者 袁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