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100年前的风云突变———
辛亥革命在山东
  • 2011年10月05日 作者:
  • 【PDF版】

    ▲位于济南千佛山的辛亥革命山东烈士墓。本报记者 徐延春摄

    山东巡抚孙宝琦

    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民主派发动的一场以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创建民主共和为目的的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至今百年的历史表明,由这场革命所开启的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由此,一切“复辟”、“独裁”、“专制”势力,在不可逆转的社会大变迁中,只是同近代社会格格不入的“残余之物”。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正是由此开始,而山东则是这方面的重要内容。

    烟台起义先于济南一天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山东烟台起义先于济南一天,却是同天宣布独立的,而两者的独立各具特色。

    烟台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集中地区,又是同盟会北方支部所在地,同盟会党人在这里活动最早,成效最大。因对本地海陆军早有运动,于11月13日光复了烟台。

    省城济南为鲁抚孙宝琦的驻地,是封建顽固派和资产阶级立宪派活动的重要基地。11月5日咨议局召开各界人士会议。徐镜心提出《山东独立大纲》七则,遭到顽固势力的反对是必然的,但也不为立宪派所接受。会后立宪派改为《劝告政府》八条由鲁抚代奏。随着苏杭、上海的相继独立,在势如燎原的革命形势下,立宪派与革命派联合,推翻了顽固派把持的咨议局,成立了由立宪派掌权,又有同盟会党人参加的全省各界代表联合会,从而迫使山东巡抚孙宝琦一度宣布山东独立。

    显然,烟台首义是由同盟会党人独自领导的武装起义,而省城独立是以和平请愿为特征的,以上两起独立斗争,对辛亥革命的全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因济南地处南北要冲,烟台又为天津门户、京师屏藩,这样便与北京以东的滦州起义和以西的山西起义遥相呼应,对清廷北京构成了三面包围的形势,有力地支援了南方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

    山东取消独立孙中山决定北伐

    孙宝琦是在革命洪流不可遏抑的处境下,“权宜承认”山东独立的,因此到11月24日,就顺袁世凯的旨意取消了山东独立,致使原主张山东独立的联合会分为两派,立宪派推举夏继泉(溥斋)、丁世峄赴北方“设法向北方当道疏解”,革命民主派推举谢鸿焘、雷光宇赴南方参加军政府,继续谋求山东的独立斗争。

    先是徐镜心绕道上海与陈其美、胡瑛商定“先据烟台,再取登州,以图济南,且约期会实力援助”。继而刘冠三“谒总理于沪上,被委以重任”,回省以青岛震旦公学为据点,发动胶济铁路沿线重要城市的独立斗争。再是陈干原本就反对立宪党人搞和平独立,认为“此种革命,并不彻底”,因此,决然由青岛率震旦公学骨干南下,“沿津浦路北伐”,实行三股力量并举“攻下济南,影响全省”的战斗方略。

    1912年元旦,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接受同盟会党人的建议,决定举行北伐,认为“山东地势举足轻重,关系革命大局”,指示山东同盟会党人积极进取。由此,徐镜心等人精心策划,由大连起航,一举光复了登州,并乘胜光复了黄县、龙口。当黄县处于清兵反扑,“局势危机时”,孙中山允山东同盟会党人之请,命沪军都督陈其美,派沪军三千以刘基炎为司令登陆烟台,成立了以胡瑛为都督的山东军政府。这不仅鼓舞了胶东滨海诸县的独立斗争,实现了文登、荣成、牟平的光复,并推动了诸城、青州、高密、即墨等胶济铁路沿线的独立斗争。

    史实表明,辛亥革命在山东的兴起和发展,是推翻中国几千年来君主专制,实现民主共和的重要力量。

    辛亥革命的牺牲———文登59志士被斩指断舌

    山东同盟会党人在辛亥革命兴起和发展过程中,由于认真实践了孙中山“使人效死革命,心赖于主义传播”的教导,通过兴学堂、办报刊,积极宣传同盟会的纲领,使得不少爱国志士,坚定了对孙中山创立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学说的信仰,从而造就了一代富有民主共和理想的革命先驱。他们认识到“不推倒满人的专制,欲求共和而不可得,不得共和民国的成立,难使列强之改观”,为此,他们在斗争中,勇往直前,奋不顾身。有的在敌人法庭上“慷慨陈述革命大义”,有的危机时刻表示“即使牺牲生命也不放弃革命”。文登的革命斗争表现得尤为惨烈,有59位革命志士“斩指断舌,粉身碎骨,皆作玉破,而无一瓦全”,通称“59烈士”。其中有的“尸骨粉碎,并燃以煤油,毛发无存”;有的“乱刀齐下,身无完肤”;有的“衣履全炬,目裂腹渍”;有的死后“并以乱刀、乱棒,故体碎如粉”;更有丛琯珠及其次弟琦珠、三弟环珠,林仲滨及其胞侄哲民、新民全遭杀害,这就是当时人们惨称的“一门三烈士”。

    而烈士们洒热血以涤腥风,抛头颅而扬共和的献身精神,成了近百年来凝聚和激励山东人民,坚持铲除“复辟”、“独裁”、“专制”残余势力,建立真正民国的强大精神动力。

    群众政治热情高涨,今日开会,明日结社

    辛亥革命在山东,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政治热情。在省城,宣布山东独立的当天,济南各学堂的学生整队游行,“欢声若雷,震动闾里”,各界人士莫不为此“白章缠臂,额手庆贺,奔走相告”。有的革命志士返回青岛演说以至“皮唇焦枯”而“绅商奉迎,称为善策”。出现了山东人民上下一心,共济时艰的可喜景象。从此,山东人民更多的对国家政事发生了兴趣,冲破了传统社会的不准“庶民议政”的禁区。人们开始将集会、结社、选举作为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在一些城市,今日开会,明日结社,不曰男女平等,即曰财产均等。民主、平等、自由成了人们议论的时尚话题。而这一时期,具有重要意义的改变,是议会制度的出现和政党及其舆论的特别发达,出现了全省政党林立、社团名目繁多的政治格局。在这方面,1912年9月,一次欢迎孙中山来济南的活动得到切实的印证。记者报道,当时到济南火车站欢迎孙中山的各团体有:政界、警界、学界、议会、新闻界、女界、国民党、共和党、自由党、统一党、社会党、共和促进会、十府三直隶州联合会、国民事务所、基督教会、回教促进会、大同会、警监协会、垦植协会、铁道协会、路矿研究会、法学协会、法政学会、历城保安会、历城国民分会、红十分会、人群进化会、青年品果会、孔教会、光复烟台同志会、社会党济南分会、烟台学生军等。这次欢迎活动,充分展显了辛亥革命给山东带来的活跃的民主气氛。

    各地展开独立斗争 民族工商业蓬勃发展

    辛亥武昌起义后,山东同盟会党人在烟台、黄县、登州、文登、荣成、即墨、诸城等地发动独立斗争,通过选举成立的军政府,实行民主行政,宣布“惩罚贪官”,“消灭劣绅”,“除掉陋规旧弊”,提倡“剪发放足”,“兴学堂”,“办新政”,发展“工商”,“各县武官(千把总)一律裁废。县政府分科办事,三班六房一律裁减”。上述除旧布新的法令,较大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使得山东人民的政治思想、政治结构、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民族工商业开始蓬勃发展,人们不再将从事实业看成“弃本逐末”的事。怀着“破坏告成,建设伊始”的兴致,纷纷成立“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西北实业协会”。有些县、市为发展实业办贸易、建工厂、培植人才。有的设实业局,建陈列所开博览会,立专门学校以造就人才,派出专员以考查办法。上述表明,辛亥革命在山东促进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知昔可以观来,值此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中华大地发生的历史巨变,正是由辛亥革命起步的。正因如此,山东人民永远缅怀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为民族独立、社会进步所建立的历史功勋,永远缅怀辛亥先烈为中国民主革命而英勇献身的光辉业绩。

放大 缩小 默认
辛亥革命在山东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