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李康宁 7日凌晨,昆明市官渡区大板桥镇17岁少年符国俊在一家KTV附近吃夜宵时,突遭30余名保安持械暴打,经抢救无效死亡。死者家属称,打人者自认“打错了”。
根据警方的调查,事情的起因源于两名在KTV值班的保安与客人发生了冲突后,向公司求援。于是这30余名保安手执棍棒赶到现场寻找肇事者,结果误伤了符国俊。但对于涉案保安的具体归属,多方均没有做出明确说明。
虽然警方对此语焉不详,但从此事中仍旧约略看出一些端倪,即这批保安身份可疑,法制意识淡薄,且手段残忍。由这样的群体来维持治安、保护秩序,无异于与虎谋皮。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结果?难道保安公司招来的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穷凶极恶之徒吗?答案或许没那么简单。
近年来高速发展的经济,带动了中国保安服务行业的持续壮大。目前,保安的数量已经远远超过警力,成为维持公共安全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在参与治安巡逻防范、处置群体性事件、企事业单位内部保卫等方面承担了大量任务。
在这个庞大的保安群体中,大部分人来自于农村,属于农民工中的一员。在没有进入保安行业之前,他们只是淳朴老实的青年,或许一生都不会与命案发生关联。
但保安这个行业,始终有与生俱来的尴尬。一方面保安需要对公共安全负责,带有服务公众的社会属性;一方面保安又受雇于人,拿人钱财与人消灾,必须保证东家的利益。在公私之间游移不定,也就造成了这个行业的两面性———既有吃苦耐劳、热心服务的一面,也存在蛮不讲理、滥用暴力的可能。
尽管现行的保安管理条理中,明确规定保安员不能采用暴力手段解决纠纷,但在实际情况中,保安行业同样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生存的压力,让保安们往往难以处处依法办事。为了能够在东家面前“吃得开摆得平”,为了不丢掉来之不易的工作,他们也只能拿起棍棒,参与到施暴者的行列里。
因此,犯错的绝不仅仅是保安本身。如果雇用者能够少贪点便宜,杜绝“黑保安”生存的空间;如果执法者能够多用点工夫,别把什么脏活累活都推给保安去干;如果管理者能够更认真一些,加强对保安人员的法制教育,或许保安业的生存大环境会有相应的改善,类似的悲剧也会更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