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姜小妮 本报记者 宗韶峰 实习生 苏庆涛
本报“圆梦行动”首期得到了不少爱心人士的关注与帮助,成功为16位老人圆了梦。10日,“圆梦行动”来到第二站烟台市儿童福利院。这些单纯的孩子有着简单的梦想:“我想要个娃娃”、“我想要个爸爸”、“我想要个家和关爱”。
11岁的王春是前年从别的福利机构转到这里。她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小姑娘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
“福利院里什么都有。”说起梦想,王春似乎一直在躲闪。王春的房间里,一个略显陈旧的红娃娃摆放在床角。
“这个娃娃有点大。”王春指着自己的娃娃说道,“我想要一个小一点儿的,小的可爱。”王春说,小娃娃,自己可以照顾得了她、爱她。她说,长大了,她想做一名老师。“可以和很多比我小的孩子一起玩,我照顾他们,就像对待小洋娃娃一样。”
说起“家”,王春第一个说出的是“妹妹”,她说,在她的心目中,那些比自己小的孩子,她都要去照顾他们,让他们快乐地生活。
翰林和王春在一个班,说起他的梦想,翰林不好意思地低着头。“其实,我也想要个娃娃。要个比我还高、还大的娃娃。”翰林说,大娃娃可以保护他,不会有人再欺负他,能有人像爸爸、像哥哥一样地护着他,看他玩耍,看他调皮。“就像福利院的刘叔叔一样。”
“对爸爸妈妈,已经记不起什么模样了。”已经上5年级的翰林说。7岁丧父、8岁丧母,经历了什么,也许只有他一个人知道。
“在学校,我总感觉我和别人不一样。”别人有父母,放学有人来接,虽然一直说着“福利院什么都有”,但翰林还是说,失去了他最珍惜的那个家,他变得和别人不一样了。“我想要个家,而且里面有很多很多的爱。”翰林小声说。
“和同伴玩的时候,没有什么感觉。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想起家,心里很难受。”沉默许久,翰林说了这样一句话。问起《我的爸爸》作文他写的什么,翰林说他写的是福利院的阿姨,又问起为什么没写妈妈,孩子再也没有说话。
说起妈妈,4岁的小旭脸上总是会露出微笑,似乎代表着幸福和快乐。可说起爸爸,小旭的脸立刻耷拉下来。
“爸爸是什么?”小旭忽然抬起头,这样问道。妈妈在他的心中,是福利院那些日夜陪伴他、对他很好很好的人,可爸爸又是什么,他不知道,他的很多小伙伴也不知道。
“爸爸,就是爱心家庭的叔叔。”小旭的同伴天悦探过头,抢过了小旭的话。
当被问及家是什么样时,小旭摆弄着手里的火车玩具,说:“家就在车里。只要坐上车就可以回家了。”“家在很远很远的地方。家里还有爸爸,因为我想要一个爸爸。”小旭低着头说。
福利院一楼是一面画廊,上面贴着孩子们稚嫩的小手画出的画。有一幅画是“小熊一家”。孩子们说,画上有爸爸、妈妈、兄弟姐妹。“这是一家。”孩子盯着画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