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者探访精神病院里的白衣天使
当保安做保姆,有时刚有时柔
  • 2011年10月12日 作者:
  • 【PDF版】

    文/片 本报记者 杨林

    在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病房,住着70余位老年精神疾病患者。这里的医护人员集保安、保姆、亲人3种角色于一身,随时紧盯病人的一举一动,照顾其衣食住行。11日,记者走进这里,近距离感受这些白衣天使的亦刚亦柔。

    角色一:保安

    病人橱柜查“凶器”

    上午9点,医院工作人员打开老年科病房的两道铁门,记者进入老年二科病房,两道铁门是为防止病人外出而设,平时只有医护人员能够出入。在病房内,老年二科护士长蒋燕刚带着护士完成了对病人橱柜的检查。

    蒋燕介绍,住院的是患有痴呆、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老年人,一些病号的年龄已经超过80岁,住院时间最长的已有10年之久。记者看到,这里与其他病房最大的不同,就是格外安静,患有精神疾病的老人们多独自活动:独坐或者在走廊内走动,互相很少交流,走廊内只能听到护工呼喊病号姓名的声音。 

    “什么东西在病人手里都会成为凶器。”蒋燕介绍,医院里曾经发生过病人拿易拉罐拉环、蚊香铁片自残的情况,护士们检查病人橱柜主要是看有没有水果刀、线绳、玻璃。每当有家属前来看病号,护士都要对家属携带的东西仔细检查,防止能够用来自残的物件被带入。

    角色二:保姆

    看着病人当面吃下药

    由于长期封闭在病房内并严格按照安排进行活动,这些老年患者的生活很规律,接近10点半的时候,不少病人自己去打水,并往护士站方向聚集。记者查看了一下时间安排表,每天上午10点40分是吃药时间。

    而这时,蒋燕正对着一个记着每个病人需要什么药的本子,往药盒里配药,统一规格的药盒上面,写着病人的编号和姓名。蒋燕说,一般每个药盒内都有医院自己配的治疗精神疾病的基本用药,由于有些患者有糖尿病等并发症,一般都再根据这些病号在综合医院开的处方,在他的药盒内加入相应的药。 

    10点40分已到,护士们拿小推车把药盘推出来,病号们已经在小推车前排起了长队。记者观察到,两位拿药的护士见到面前的病人,就可以直接取出这个病人的药盒。虽然70余位病人每人吃的药都不相同,但拿药的护士无需对照登记本,凭记忆就可以准确无误地拿出病人的药盒。护士李玮介绍,和这些病人相处的时间长了,哪个病人是几号、吃什么药,护士们都记得清清楚楚。

    病人拿到药后,护士都会要求他当着自己的面吃下去,有些病人刚想走,护士还会要求他张开嘴让自己看看药咽下去了才让病人离开。

    角色三:亲人

    打不还手 骂不还口

    相比其他医院的护士,老年科的护士可谓集保安、保姆、亲人3个角色于一身,用蒋燕的话说就是“病人的出气筒”,而且必须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蒋燕说,个别家属每个星期都来探望老人,但更多的家属半个月、半年甚至一年才来探望病人一次。由于家属不能长期陪床,病人的衣、食、住、行全部要由护士们24小时照顾,有时护士扮演的角色就成了病人的家属、保姆。“尤其是两个值夜班的护士,要睁着眼盯着70余位老年精神疾病患者,压力可想而知。”蒋燕告诉记者。 

    由于这些精神病患者有间歇性发作的特点,有时病人之间会打架、平时表现安静的病人会突然具有攻击性,常常让护士吃了苦头。蒋燕说,这里工作两年的护士都被病人打过,更不用说那些工作了10年以上的护士,无论病人如何殴打和辱骂,护士们都得做到打不还口、骂不还手。中午看守病人吃饭的间隙,一位护士指着一位吃完饭还和他打招呼的病人告诉记者:“昨天他还朝我胸口来了一拳。”

    虽然这些病人病情时有发作,但这些老人终归是思念儿女的,蒋燕告诉记者,有些病人看到别人家人来探望,而自己子女没来,或者自己独处的时候,也会因为思念儿女而流泪,这时候护士们都会像儿女们一样,问问老人“有什么想给我说的啊”、“是不是想孩子啦”,和老人们聊聊天,减少他们的情绪波动。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慢性疼痛不是病?错!
当保安做保姆,有时刚有时柔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