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生幽谷———子牧中国画济南展”将于2011年10月21—23日于山东省美术馆隆重举行。此次展览由齐鲁晚报主办,齐鲁晚报书画院承办,山东美中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青岛荣宝斋等协办,集中展出李子牧先生创作的国画作品百余幅,通过亭台楼榭、古木山峦和姿影丰富的人物形象演绎的一幕幕古意盎然的图景,使观者重温中国古典的意蕴,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编者按
见到子牧的画是前年的事,据朋友讲子牧的画有一种陶渊明“良朋悠渺,搔首延贮”的出世豁达之度。自元代以来,书画以逸品为高,而子牧正是以自己的生活和情怀,书写了“逸”的人格,“书自酣畅,笔尽天然”。从山形物象到皴擦点染,无不蕴含着传统文人的淡薄之志,高古之风。子牧画集即将付梓,画集的名字叫“兰生幽谷”,出自《淮南子·说山》“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这诉说着子牧数十年来为人为艺的传统文人心态,虽然经历了多次“入道”“出道”的折腾,“拾起”“放下”的迂滞,但对文人画的追求和寄情却始终如一。或许,他是孤独的,因为他没有和这个喧嚣的世界并进;或许,他是保守的,他没有像今天的许多画家那样创造自己的符号;或许,他是平淡的,因为他不事张扬,甘于寂寞。但正是这种朴实无华的言语和宁静致远的态度,使子牧用自己的理解和语言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阐释和概括,并让我们看到文人精神在他的血液中鲜活地存在着。
子牧几十年的创作生涯是低调的,书画对于子牧而言更多的是陶冶性情的媒介,而非追求功利的手段,这又是文人画精神的一种身体力行的写照。子牧早年的创作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大型壁画、年画、连环画等公共艺术题材上,每项创作都是不遗余力,精益求精,不按照通行和世人的标准进行创作,只是在内心和生活中守护和捍卫着一片书画的净土,这与中国文人自古以来的隐居情怀如出一辄。隐居,实则是一种体悟与积淀。纵览子牧作品,“善学尽理”是其所长。不但于文学历史、文化习俗、画史画论,甚至大到山川风物、建筑舟车,小到家具陈设、园林环境、器物布置、衣饰纹样等,无不明了知晓,无不“曲尽其妙”,且具出处,绝不杜撰。在大量传统题材的作品中,这资源丰富的巨大“信息库”得之于漫长一生在社会大潮中心无旁骛而又超然物外的隐居沉淀。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中国文化更多的是一种积淀型的文化,它的价值在于对传统的理解和阐释,因此需要更多的时间去
理解和消化传统。子牧从幼年起便临习古今名作,体察心悟,刻苦力学,更有严格的书法根基辅之。在不同时期对晋唐人物、宋代院体、元明士人、清初名家及近代大家的深入研习;痴迷于魏汉以来的壁画、雕塑等,正是这样长期而大量的铺垫与潜默领悟、触类旁及而达到创作时心有丘壑且游刃有余。子牧的横空出世不是一种偶然,这是他的学养、知识、才情、天赋等综合因素的一次大迸发。
高山远水,雪景寒林,松下听音,深山会棋。子牧用诗意的情怀,文学性的语言,勾勒出中国文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高古境界,描摹着文人在精神意向上的忘情神游,并不像写意风格那样完全沉迷于笔墨意趣。高远的山形和工致的骨法隐聚着宋明遗风,俯拾即是,妙造自然。子牧认为相异的画作题材与意境要用不同的技法描绘,他通过描绘典型的文人生活,传达出自己对中国文化精神和人生价值的感悟,并映射出自己的学习生涯和生活轨迹。子牧作画取材丰富,古典文学中的诗词曲赋多有表现,于古典文学的修养之外更在内容形式方面匠心独运。例如画<赋>画<亭记>以细笔巨幅来表现,使文章中详尽的叙事性和论述性通过画面丰富繁密的人物与场景得到进一步阐述。而<元曲画意>诙谑调侃的情调则以简练的写意手法加以戏剧性的描绘。子牧绘画中的文学性与戏剧性无疑成为当下子牧绘画作品的主要风格,更使其摆脱了近代文人过于沉溺于墨戏的旧习,故而清新雅致,气韵盎然。
驻足于子牧的画前,我们似乎忘却了自己的时代,体悟到的是画面的静中之美,此时风格和语言似乎也显得不那么重要,取而代之的是对一脉相承的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我们被这一幅幅画卷带入到几千年诗意的感悟和智慧的心灵中。以“林泉之志”达“澄怀观道”应该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真谛,子牧恪守这一审美准则,也是对所谓“现代文明”的一种超脱和升华。在喧嚣的现实生活中,在绘画优秀传统岌岌可危的现代,子牧有意用绘画延续传统文人精神的理想,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