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晓闻
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在青岛开战了(本报10月17日C04版报道)。第一次亲临辩论赛现场的笔者,近距离感受了这场精英对决、智慧碰撞之后,不禁大呼过瘾。同时,比赛也给不少观众留下了思考:虽然就规模和形式而言,大学生辩论会都在不断创新,其所掀起的热度却未能持续走高。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在大学校园里掀起的辩论热潮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歌手大赛、街舞比赛、篮球比赛等文体活动。虽然专家学者们都对辩论会的意义大加肯定,但如今的辩论会“不受待见”,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大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舞台?昔日风光无限的辩论会是否再难“东山再起”?
在如今的大学生中间,“辩论会”仨字虽不陌生,却也并不亲切。至少,在笔者上大学的四年间,虽有时也会听到、看到有关辩论会的消息,却未见周边人踊跃报名、拿着稿子苦苦练习的身影。相比之下,各种五花八门的新生才艺展示、校园歌手赛等反倒大受追捧,近年收视率持续走高的各类选秀活动也让不少大学生做起了“舞台梦”。只是,这种充满商业气息的T形台与洋溢着思维火花的“群英会”相比,总感觉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即便再怎么精彩,也只是一台看过了就会忘的歌舞会而已。而真正含金量十足、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又让人受益匪浅的辩论会,怎么就一直“扶不起”呢?
曾有专家称,如今每个大学都有上百个学生社团,大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多了,再加上日益发达的网络也给了大家发表观点的机会,辩论赛自然就受冷遇了。的确,我们现在可以参加的娱乐活动之多,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所无法企及的,但笔者并不认为辩论赛就该因此被“淘汰出局”。同样是舞台,活跃在聚光灯之下的一个是浓妆艳抹、载歌载舞,一个是思维赛跑、智慧碰撞,后者带给年轻学生的刺激和收益显然远大于前者。只是,年轻一代或许是被当今社会的浮华和浮躁所浸染,难以沉下心来埋首于故纸堆、研究一个简单辩题背后的逻辑与背景,才转向那些新奇漂亮、“看上去很美”的歌舞台。然而,辩论赛毕竟难掩其智慧的光辉,笔者相信,只要高校和社会稍加重视,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辩论会依然会成为学生们兴趣的集中点。同时,如今的辩论会也应适当改换形式、不断创新,在形式上要更加现代,内容上要更加贴近生活,如此才能在学生和年轻人之中长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