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片 本报记者 李淼 见习记者 武春澍
13日,本报刊登了名为《“房车”上的流浪》的文章,讲述了眼睛几乎全盲的王墩存带着他患有精神疾病的妻子以及两个年幼的孩子,拉着一辆被改造成“房车”的板车流浪的艰辛故事,文章刊登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6日,记者在吉品街附近又一次遇到了王墩存一家人,记者发现,很多好心市民在看过报道后十分同情他们一家人,纷纷给他们捐钱捐物。
“记住大家的恩情,将来告诉孩子们”
16日下午5点左右,记者在吉品街东首再次遇见了王墩存一家,他将他的“房车”停在了路边,一个孩子躺在车上睡觉,另一个孩子在他妻子陈玉兰怀里睡着了,王墩存则蹲在“房车”前默默地抽着烟。他的面前,摆着乞讨用的盆子,里面零星放着一些零钱。
再次见到记者,王墩存先是一愣,然后笑了起来。他已经没有了第一次与记者交谈时的警惕。王墩存在自己唯一的包里摸索了起来,就像第一次给记者拿身份证时一样。大约过了一分钟,王墩存拿出了一份叠得还算整齐的《齐鲁晚报》。“谢谢你们啊。”王墩存说,“那天我还像往常一样拉着车游荡在街上,在路过一家报摊的时候,一个卖报的叫住了我,给了我这份报纸。”说着,王墩存慢慢地打开了报纸,记者发现,正是13日本报刊登《“房车”上的流浪》的那期报纸。
“这个我得好好收藏啊,这么多好心人帮我,卖报的告诉我要记得感恩。他说的有道理,虽然我什么都做不了,但是我得收藏好这份报纸,记得大家的恩情,将来告诉孩子。”王墩存感激地说,“其实我几乎看不见,就能大致看到照片上是我们一家,但是这份报纸我一定会珍藏的。”
“他们一家不容易,能帮就帮一点”
就在记者和王墩存交谈的过程中,不少好心市民前来捐款捐物,这也引来了不少市民的围观。“这不是报纸上登过的那一家人嘛。”周围市民纷纷谈论着,不少人纷纷拿出自己随身的钱物捐给了王墩存。王墩存看不清,不少市民将钱物放下后就直接走了,王墩存甚至连他们的样子都不知道。
对面一家店的潘老板拿来了很多衣服,并给王墩存留下了几十元钱和一包食物,里面有鸡蛋、面包、水果等,并且将衣服一一拿给王墩存,告诉他哪件是给谁穿的。随后潘先生离开了,但是几分钟后,潘先生又拿着一件军大衣回来了,并且亲自给王墩存穿上,“天气冷了,你穿这点太单薄了,冷的时候就穿上军大衣,千万别冻病了。”潘先生一边给王墩存穿着大衣一边说。
“我也是在报纸上看到他们一家遭遇的,觉得实在可怜,今天正好碰见了,能帮助下就帮助下,他们一家不容易,能帮就帮一点。”潘先生告诉记者。除了潘先生,还有很多市民在给王墩存捐着钱物,另一名店主捐赠了钱物和几包糖,路过的市民也不时往王墩存乞讨的盆子里放着钱,一块、十块,也许这些钱并不多,但是却饱含着好心市民的心意。
自从本报刊登了关于他一家境遇的文章后,很多热心市民致电本报热线,想要帮助王墩存一家。一位已经退休的颜姓女士打电话询问记者他们的下落,电话中充满了对他们一家的同情,颜女士再一次详细询问王墩存一家的境遇后告诉记者:“他们一家太可怜了,我家有一些衣服想给他们送去,也许这些东西对我来说算不了什么,但是对他们可能就很重要。”由于王墩存一家居无定所,当记者表示也不知道他们的具体行踪,只是知道他们晚上可能会出现在八大市场附近时,颜女士表示要过去找找看。
“枣庄人给我继续生活的勇气”
“自从你们发表了那个文章后,我每天的收入比以前多了几十块,而且在街上很多市民都能认出我,给我了很多帮助,谢谢你们。”王墩存感激道,“很多市民给我钱物,我眼睛不好,有很多我连他们长啥样子都不知道,但是我记得这么多人帮我,枣庄人给我继续生活的勇气。”
上次大儿子被偷走的事情也让王墩存心有余悸,使得他现在几乎不让孩子离开他的身边。寒暄几句后,王墩存又拉着他的“房车”,继续行驶在漫长的人生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