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片 本报记者 王媛媛 郑美芹
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她们十年如一日,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管理着六口油井。10月13日上午9点左右,记者来到了胜利油田河口采油厂采油三矿五队39号计量站,见到了可爱美丽的“管井天使”们。
“男人能干的 我们也能干”
班长郭向华介绍说,她们计量站共有六名采油女工。记者跟随女工来到最近的一处油井,郭向华告诉记者,这口井是义126-12水井,她们要做的工作就是更换黄油嘴,保养闸门,为了促进开关的灵活度,保障抽油机的正常运转。
从这口井往前走约10几分钟的路程,记者看到了这口义126-8油量式抽油机,“管井天使”朱喜玲上前擦拭光杆上的油污。记者看到,在这个被称为“磕头虫”的庞然大物前,她们显得那么柔弱渺小,但她们每天要完成的却是巡检、除污、润滑、换皮带等工作。班长郭向华说,这样的工作在刚开始时,觉得荒无人烟,想过放弃,但后来想想,要是自己不吃苦,不做这些,总要有人来守护这片广袤的油田。“没什么干不了的,男人能干的活,我们女人一样也能干。”班长郭向华脸上充满自豪地说。
班长的小发明 提高了效率
“管井天使”朱喜玲一边擦拭光杆一边告诉记者,如果不及时擦拭光杆上的油污,一旦不出油就会导致盘根磨损,影响油井的产量。记者在光杆上看到了一个塑料瓶子,瓶口朝下,瓶子里面装着一些油,瓶口处又插了一根细小的管
道,貌似输液的吊瓶。正当记者感觉诧异的时候,朱喜玲说,这个办法是班长发明的,这样一来就可以促进光杆的润滑度了。
“平时我们都是靠听、看、摸、测、闻五种形式来照顾每口油井的运作,一口井都有二三十个防脱标记,每两个小时都要检查一遍,随着温度的变化,固定的螺丝也会发生变化。”郭向华说。
面对家人 心中很愧疚
39号计量站是采油三矿五队的末端站,该计量所管理的油井不但非常偏僻,而且分散在茫茫的槐树林中。跟随“管井天使”行走在杂草丛生的树林里,记者感觉非常吃力,不时被杂草缠绕。一趟巡井工作下来,已是筋疲力尽。如果遇到阴天下雨,稍有不注意就会掉进小河里。
油井24小时工作,采油女工的工作也必须白天黑夜连轴转,无论天气多么恶劣也都不能间断。不管是漆黑的深夜,还是穿行在方圆几里没有人的荒原里,对她们来说,绝对算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有时候觉得挺害怕的,尤其是一个人的时候,可这是工作的需要。”郭向华说,常年从事野外作业,自己辛苦也就罢了,尤其让她们感觉愧疚的就是顾不上孩子,照顾不了老人。郭班长说:“有一天,我的手上有一块儿油漆没有洗干净,儿子就关切地问我是不是受伤了,当时真的很感动。”
温暖鼓励 成为前进动力
在巡井的过程中,她们来到了位于站地东边几里地的义126-9电动线油泵井,对油井里抽出的油开始取样,并且对126-9这口油井开始测量电压。记者在跟“管井天使”郭向华交流的时候,在这口井边站着就感觉一股热气,郭向华告诉记者,这口油井在地下1700米的位置有个电泵,温度有时候在1400—1600度,如果不小心操作,就会烫伤皮肤,“可能是我们都是女工的原因,干起工作来比较细心,因此事故相对来说比较少。”郭向华说,这些工作还不算什么,有时候皮带松动了,她们都要亲自爬到“磕头机”上进行检修。
上午11点半左右,整个的巡井工作结束了,回到站上以后,她们开始分工作业,测量产油量、填写表格等工作。郭向华班长告诉记者,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六姐妹接洽碰头的机会有限,因此她们为了方便交流,就在班组内开展了《给班组成员的一封信》及《谈心笔录》活动,使每一位姐妹都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关怀。
记者随手翻看了一下《给班组成员的一封信》,里面最多的是给予班组里其他成员的温暖和鼓励;《谈心笔录》里面最多的是班组成员对班长在工作和生活方面给予的温暖和鼓励表示感谢。“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应该努力做到最好。”郭向华开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