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棠
“城中村”改造、村镇改造,泰城在变大,平房里的农民也因此搬进楼房,享受城市化带来的身份变迁和生活的改变。然而有些老人身上依然保留着浓厚的农村味道,有点踏不上城市的节拍。(本报10月14日C14版报道)
笔者初来泰城时,见到小区内绿化带栽种的各式各样蔬菜颇感意外,而后又见到了小区内养鸡、放羊。一面是高楼、高档轿车带来现代化的城市气息,另一面,却是绿化带中片片“农田”带来的浓郁的庄稼味。
走入其中的生活才发现,种菜其实纯属惯性使然。常年的乡村生活,守着一亩三分地,乐得享受在田间耕作的那份宁静与自在,让一些“新市民”留恋。当这群原本生活自在、无拘无束的村民搬进了城市林立的高楼中,没了庄稼、看不到作物生长的喜悦,听不到鸡鸣蝉叫,他们有的迷茫了。
精神文化生活的缺失,让一些“新市民”努力在城市中找寻过去熟悉的庄稼味。于是,才有了绿化带中的片片“责任田”。事实上,对于喜欢追求新鲜、刺激的年轻人来说,新生活是新的开始,但对于生活与田间一辈子的父辈来说,内心的纠结又有谁能读懂。
物质生活提高了,但是有的“新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却依旧贫瘠。与其一味追求城市发展的步伐,不如放慢脚步,在精神建设等问题上做足功夫。建设完善的社区文化中心,让人们能够有打牌下棋、跳舞听戏、看书读报的条件。也就可以在缺乏沟通的钢筋水泥建造的高楼间,寻找朋友和知己,谈天说地乐得其所。如此,城市里的“新市民”,才能够在失去了原有乡村精神家园之后,获得新的更加完善的城市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