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惠民清河镇薛家村西路笛梆子
传承百余年,现在没人愿学了
  • 2011年10月18日 作者:
  • 【PDF版】

    文/片记者 朱耕平 李运恒

    清光绪年间,西路笛梆子由清河镇考童王村老艺人王天堂传入薛家村,流传至今已经有一百余年的历史。如今,清河镇薛家村西路笛梆子年龄最大的传人已是82岁,年龄最小的也46岁,共六代传承人“声声不息”。西路笛梆子于2009年被列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是第七代传承人在哪里,至今却还是未知。

    50年前,村里唱戏的都是男人

    惠民清河镇薛家村西路笛梆子第三代传人66岁的王含民见到记者时,一下子敞开了话匣子。周围几位唱戏的老人也从十几岁刚学戏时谈到后来文革给西路笛梆子带来的伤害。老人们越谈越起劲,82岁高龄的薛京堂老人(第二代传人)也笑得格外开心,虽年事已高却红光满面。可见西路笛梆子带给老传承人们多么大的身心愉悦。

    王含民老人还告诉记者,50年前,他只有十六岁,刚学了一年戏,第二年的春节他就上台唱戏了。“那时候,村里人十分封建,不让女人唱戏,旦角、青衣、花旦、老旦等都由男人来演。直到1968年左右,村里才让小姑娘们唱西路笛梆子了。”

    条件虽艰苦,但挡不住唱戏的热情

    第二代传人78岁高龄的薛寿峦年轻时就在村里唱戏,后来到天津京剧团工作,但仍旧不忘家乡的西路笛梆子。薛寿峦告诉记者,因为早年条件十分艰苦,他们唱戏的道具、衣服基本都是自己亲手制作的,但演员们唱戏的热情都很高,没有怕苦的。“以前,村里人唱戏没有油彩,画眉毛都用墨汁代替,可是一流汗,墨汁就会随汗水流的满脸都是,但是我们苦中作乐,一唱戏心里就高兴。”

    后来薛寿峦老人去了天津,在京剧团学会了化妆、排戏、唱京剧,每逢京剧团里处理旧戏服、道具,他都会给村里买上几件。到了春节,他就会给村里带回一些戏服、油彩、道具,而且还帮着化妆、排戏,老人们唱戏的条件也渐渐得到改善,西路笛梆子的戏目也渐渐增多。

    最年轻的第六代继承人已经46岁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路笛梆子的继承人越来越少,道具也零乱不堪,因为没有资金买头饰,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戏服已满是补丁。唱戏的条件愈艰苦了,可是这些传承人们却一点没有懈怠。 “戏服有些已经有100多年

    的历史了,都可以进博物馆了,可是穿上祖辈们传下来的老戏服,我们有的是热情。”

    在薛家村西路笛梆子继承人唯有的两位女性中,46岁的薛乃莲是最年轻的,戏中擅长青衣、花旦。作为第六代继承人,薛乃莲说:“听老人说,早先兴盛的时候,过年过节搭上戏台连唱三天,有80多种剧目,可是现在演出越来越少,曲子留下的寥寥无几。我不会谱子,就专门请来音乐老师,总算整理下来了十多个剧目。”

    而今,村里年轻人都到村外上学、打工,几乎没有人愿意再唱,眼看着第七代传人迟迟没有着落,薛乃莲感慨:“为什么这么好的东西没人学呢,真怕有一天就没了。”

    10月5日,薛家村西路笛梆子继承者带着传统剧目《大登殿》,参加了中国(惠民)国际孙子文化旅游节闭幕式暨惠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戏曲曲艺类)展演,希望用更多的演出,增加人们对于这种传统艺术形式的印象,拯救这一濒临消失的文化。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街头捡冰糕棍,他制出几十卷“仿竹简长卷”
传承百余年,现在没人愿学了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