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鲁班文化的田野调查
  • 2011年10月20日 作者:
  • 【PDF版】

    滕州市界河镇的鲁班堤(饶琦 摄)

    主讲人王中在大众讲坛上

    主讲人 王中

    10月15日,鲁班文化研究者王中先生做客由本报和省图书馆共同主办的大众讲坛,主讲了《》。从自己脚踏实地的田野调查出发,对鲁班其人及他的种种传说做了别开生面的讲解。本文节选自其讲稿。

    鲁班是谁 谁是鲁班

    鲁班,姓公输,名般。春秋战国之际鲁国人。推算一下,如果他而今还健在的话,应该是2500来岁的历史老人了。古今对他的荣称甚多:工圣、匠圣、智圣、巧圣、百工圣祖、师祖、祖师、先师、仙师、中国科技发明之父、鲁班爷……

    鲁班爷的叫法好像在我老家滕州界河灵山脚下最普遍。那里大约离至圣孔子的家40公里、亚圣孟子的家30公里、科圣墨子的家25公里。我的外祖父家是木匠,我的邻居大哥是木匠,邻村家家户户都是木匠,我知道的鲁班传说,都是在一旁听他们拉大呱拉的,“鲁班就是公输班”的常识,是我的启蒙老师、一位末代秀才,在私塾里教到《孟子·离娄》篇“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时听他讲的。我的木匠乡亲们,对谁敢直呼“鲁班”视为大不敬,忤逆不道,从来不管鲁班叫“鲁班”,都是一口一个“祖师爷”、“鲁班爷”、“咱祖师爷”。至今如此,几乎成了一种风俗和文化现象。中国老百姓对各路神仙、历代贤圣,心甘情愿乐于开口叫“爷”的屈指可数。

    鲁班复姓公输,为什么叫鲁班呢?关于鲁班的身世,众说不一。有说是侯门公族的,有说是匠门传人的,有说是草根平民自学成才的,甚至也有说他是神、不是人的。具体到鲁班的老家,版本也很多。山东境内主要有:滕州、曲阜、泗水、长清、博山等地和湖北、甘肃、四川等省。那么,他究竟出生在哪里呢?已故著名哲学家、中国国家图书馆原馆长、中国墨子学会名誉会长任继愈教授,历经多年考证,最终得出了结论。他说:“滕州市古为三国五邑之地,春秋战国之际曾为鲁国附地,除了史书记载墨子与公输班的一些交往之外,从鲁班的身世、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地理环境,滕州的古地名史志资料和考古文物,鲁班的发明创造与滕州的古代科技成果,滕州的民间传说,当地保留的一些遗迹,墨子与鲁班的关系等等多方面综合分析,可以论证:滕州为鲁班故里”。

    对于不姓鲁的“鲁班”,为什么还叫“鲁班”的问题,某些学者论证的是“他在鲁国,名字叫班”。乡亲们的答案是:那时候的工匠外出打工,也跟现在一样,一拨一拨的,张家寨的叫“张家班”,王家寨的叫“王家班”,鲁家寨出去的就叫“鲁家班”。天长日久,就“张班”、“王班”、“鲁班”的互相叫起来了。在鲁班传说里的人物当中叫张班、王班的还都有。并不是所有问题,都能在田野调查中,向乡亲们讨教个明白。例如鲁家寨现在为什么没有姓公输的了,乡亲们也疑惑不解。翻开一些学者的文章一看,白纸墨字赫然写着“泰山南面有个公输庄”。结果我开车围着泰山半个月转了三圈,烧了三箱油,不光没找着叫“公输庄”的村,连个姓“公输”的人也没有。最后看了看介绍中国姓氏沿革的资料,中国有许多姓氏早已失传。大概“公输”一姓,也在其中。

    鲁班发明创造的成果

    “大家留书,巨匠留物。”鲁班爷到底发明创造了多少东西,至今没个具体数字,谁也说不完全,一般常提及的,大致有———

    一、工具类:锯、刨、锛、锉、凿、钻、铲、曲尺、墨斗。因为鲁班最早是木匠,所以先发明了一些木工工具。后来被“金、银、铜、铁、锡、石、编、雕、瓦、漆”等九佬十八作,三百六十行都拿去用了,就成了工匠们的通用工具,像文化人案头上的工具书《辞海》、《辞源》一样。现代人把它们的作用组合成多功能的大中小型机床,用于造大炮、军舰、卫星、飞船,时刻离不了。

    二、食品加工类:臼、碓、碌碡、碾、磨。这当中臼、碓、碌碡,虽不是鲁班的原创,但他作了很大的改进与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发明了现在还能看到的或仍然在使用着的碾与磨。

    三、机械类:云梯、钩拒、辘轳、风箱、门锁、门栓、雨伞、飞鸢、木车马。时到今天,当初可升可降,可推可移的登城云梯,已经改造成了消防云梯;用鸡毛扎制成的、老鼠钻进去两头受气的活塞式风箱,改造成了各式各样的鼓风机;门锁上的钥匙依然出现在你腰间的钥匙串里。

    四、其他类:石刻、木雕、日晷、鱼鳔胶。鱼鳔胶就是用鱼肚子里控制升降的“泡泡”熬制成的黏合剂,匠人们称“鳔”。过去木制家具的拼装组合,谁要用钉子、螺丝穿起来,你就是“山寨版”的木匠,人家笑话,都是用扣榫、鳔胶。石刻,源于鲁班,第一幅沙盘式的九州图,就是他的作品。木雕艺术也源于鲁班,是他“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成果。伙计们一块干活,一个叫王班的人把好料都挑走了,剩下的孬料,经鲁班一剔一镂,就成了活生生的花鸟虫鱼,人间从此有了木雕。

    鲁班的传说

    滕州乡间有句古语,叫“灵,灵不过灵山;巧,巧不过鲁班”。

    中国历史上的名人,能给后世子孙留下如此丰硕科技成果的,鲁班爷是第一人;能留下无数深入人心、誉满天下的美好传说的,鲁班爷也是第一人。这些年,仅从我力所能及的田野调查采风中,搜集到的鲁班传说,就有50多篇。

    大量的鲁班传说,就内容来看,有师从自然、刻苦钻研的,如鲁班上山伐木,被齿茅草拉破了手,被螳螂啃了一口,回家就反复琢磨,终于造出了世上第一把锯子;从啄木鸟啄木,造出了世上第一把凿子;看见妹妹头顶荷叶遮阳,造出了雨伞和凉亭。

    传说中还有不少是循循善诱、素质教育的,如“鲁班爱徒”。说的是他常常亲自下厨给徒弟做饭,最拿手的是“青菜配黄豆”的菜豆腐,后来人称“师傅菜”。鲁班是职业教育的鼻祖,他带徒弟知冷知热,家长都愿把孩子托付给他。不过,他的规章制度很严,只要开春上了山,一干就是一年。徒弟们想家想得厉害,情绪波动很大,鲁班一不训斥,二不惩罚,想了个人性化的教育方法:课余时间让徒弟们满山遍野各自寻找长得跟自己老娘形象差不多的婆婆石,像照片一样,摆放在各自的床头上。时间一长,徒弟们就觉得老娘在自己的身旁,就都安下心来了。学徒期满临下山的时候,问题来了,谁也舍不得把“老娘”留在山上,于是都背到山下,安放在门前村头,拜称婆婆石为“干娘”。多个母亲多份爱,保佑全家平安吉祥,保佑代代子孙天天向上。整个华夏民族,“认干娘”的习俗就是这样流传下来了。

    田野调查中触摸到的

    公输圣迹

    打开鲁班的传说,虽然时过两千多年,但是大多数还能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得到印证,做到远古与现代的链接。史书记载,“公输作磨”;民间传说,“鲁班造磨”。在对“磨”的田野调查中,我采用了“捋着麻线找纫头”的倒查法,因饮食文化找煎饼,因煎饼找磨,因磨找磨石,因磨石找造磨人。终于找到了基本可以认定的两个鲁班造磨处,一个在滕州市界河镇灵泉山腰,一个在龙阳镇龙山村前的百家石地段。

    做煎饼离不开石磨,做磨离不开磨石,最适合做磨的石头产在滕州的灵泉山、龙山。龙山脚下,至今还叫“百家石”的地方,相传就是鲁班率领百家石匠,搞石磨大兵团作战的地方,历史上石磨就是从这里进入寻常百姓家的。

    石磨出现之前,人们对粮食的加工非常粗放,甚至无能为力。薯类烧着吃,豆类烤着吃,高粱整穗整穗地煮着吃。直到现在,鲁班当年没走到的地方,仍保留着大米、玉米吃整粮食粒子的痕迹。石磨飞转,添进去的是一把把的麦,磨出来的是一捧捧的面。面加水一和,揉巴揉巴成了馍馍,切巴切巴成了面条,包巴包巴成了水饺,烙巴烙巴成了大煎饼。鲁班点石成磨,带来了粮食加工的大革命,把人类一下子推进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文明时代。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鲁班造福,子孙分享。《鲁班离地看三尺》和《井水犯河水》、《九丈深井不淹人》等传说,都是讲鲁班打井的故事。鲁班打井定井位的绝招是“日落碗扣地,日出看水气”;在山地和沙滩的施工方法是“软地下盘,硬地穿岩”;安全防范的方法是“留蹬掏洞,救人活命”;改善水质的方法是“井边种药草,长生不会老”。寻访现在依然使用的古井,大都符合这些口诀的要求。枣庄市山亭区冯卯镇九老庄村的一眼古井,就因为井口四周种植了枸杞、葛根,根扎黄泉,水好养人,一度出过九位老寿星,故名“九老庄”。

    对照鲁班的传说,今天还能找到的“公输圣迹”,滕州市界河镇鲁班碌碡堤就是很好的一例。滕州、邹城两市交界的界河,古称白水河。在鲁班出手治理之前,年年山洪暴发时,波涛滚滚,泥沙俱下,常使两岸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当时鲁班率领弟子们在灵山打磨,看到这一惨状后心想,只有在两岸筑起石头大堤才能制服这匹野马,保住百姓的田园。但是这么多的石头,怎么往山下运呢?他瞅着一盘盘圆圆的石磨,想起了让石头长腿自个儿下山的办法,于是便打制了三千个圆滚滚的大碌碡,往下一放骨骨碌碌顺着河岸滚下去,垒成了铜墙铁壁式的河堤。用碌碡筑堤又省运力,又减缓激流的冲刷力。鲁班用超人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打造了这举世无双的变水害为水利的工程,比李冰父子建筑的都江堰还早二百多年。由碌碡堤引发的传说,我收集到了两个版本,一个叫《五更赶羊》,一个叫《三千滚明珠》。

    鲁班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属于全中国人民的一张独特的历史文化名片。他永远留驻在我们的心田,永远是人民的鲁班爷。作为“匠”,他巧技制器,怀匠心;作为“师”,他授业解惑,至善育人,严师道;作为“圣”,他创制垂法,博施济众,汇圣德。匠心、师道、圣德集于一身。

    鲁班大哉!大哉鲁班!

放大 缩小 默认
鲁班文化的田野调查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