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听洋学生辩汉语论国学
  • 2011年10月21日 作者:
  • 【PDF版】

    采访记者:李晓闻采访时间:10月16日—19日采访事件:2011国际大学群英辩

    论会

    能够现场感受全国大学生辩才的唇枪舌剑可以说大饱耳福,听到异国才子几乎不带洋腔的汉语辩论更是让笔者五体投地。连余秋雨都说,外国辩手的汉语熟练程度令国人惭愧。

    的确,听到“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我只是耳熟,记不起它是出于孟子之口;听到“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我才恍悟原句是这样表述的;听到“四个现代化”,我压根不知道这是周总理提出的……更耐人寻味的是,如此引经据典、在台上大谈周恩来与邓小平的都是金发碧眼的老外。反观中国辩手的表现,赛后能使人回忆起来的,竟只有激烈的言辞,再无其他。甚至,当余秋雨提出有关文化运动的问题时,中国辩手当场发懵,浙江大学的主力辩手凭借伶牙俐齿一路过关斩将,却最终栽在了一个文化常识上。

    中国学生的辩论听上去像吵架,洋学生的辩论则更像一场中华文化大餐———不知道我的感觉有没有出错。不过,这正好印证了几年前中国首部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的观点:目前汉语学习“热”中有“冷”,所谓“热”是“热”在国外,与之相比,国内却显得比较“冷”。这种“冷”,表面上看来是逻辑混乱、语言失范的现象层出不穷,更深层次的,是对中国文化背景的陌生和传统文化素养的缺失。

    正如余秋雨所言,面对洋学生出口成章的汉语排比句和中国哲学思辨方式,作为国人的我们不得不反思了。试想,如果有一天,我们需要向外国人请教汉语和国学,那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辩论,言与智的秀场
听洋学生辩汉语论国学
危险发生后暴露的“不应该”
大悲之下最真的人性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