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亚“蜻蜓眼”与隋侯之珠
  • 2011年10月24日 作者:
  • 【PDF版】

    10月11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当涂县一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一座战国早期越国贵族土墩墓。在该墓葬中出土有一颗产自西亚的“蜻蜓眼”玻璃珠。西亚的玻璃珠是如何在先秦时代传入中国内地的?它与传说中的“隋侯之珠”又是什么关系呢?

    战国古墓内惊现西亚“蜻蜓眼”

    在安徽省发现的这所墓葬中,考古人员除了发现陶器、原始青瓷外,还发现了一件青铜镞和一颗产自西亚的“蜻蜓眼”玻璃珠。

    玻璃,中国古代称“琉璃”、“料”、“罐玉”、“药玉”。中国玻璃最早出现于西周时期,汉以前玻璃纯粹是一种奢侈品,西汉恒宽《盐铁论》中说:“……珊瑚、琉璃咸为国之宝。”“玻璃”一词,出现于南北朝,唐宋时期使用的频率更高,如韩愈“三道士席其间,灵液屡进玻黎碗”。

    “蜻蜓眼”玻璃珠是“眼睛文化”的产物。“眼睛文化”发源于西亚或印度,盛行于草原文明,人们相信眼睛有辟邪功能。“蜻蜓眼”玻璃珠是埃及的一大发明,最早的标本为埃及公元前1400年—前1350年的玻璃珠项链。这些玻璃珠形似蜻蜓眼睛,或凸起或剔刻,颜色丰富。

    无独有偶,2006年笔者随团造访土耳其时,发现土耳其有一种名叫“蓝眼睛”的玻璃工艺品,当地人把它当成“辟邪”的护身符,而它的图案与蜻蜓眼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这不是古代“蜻蜓眼”的一种演变,也应是“眼睛文化”的遗存。

    春秋战国时就有西亚玻璃

    中国中原地区与西亚相隔数万里,但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西亚的“蜻蜓眼”玻璃珠就进入了中国,并受到当时王公贵族的极度喜爱。

    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教授林梅村认为:西方玻璃早就传入西域,新疆拜城和塔城近年发现一批西方工艺传统的玻璃珠,年代可追溯到西周或春秋时期(前1100年—前500年)。西方玻璃传入黄河和长江流域比西域晚得多,最早在春秋末战国初年。例如,河南固始侯古堆春秋末1号墓随葬“蜻蜓眼”玻璃珠,山西长治分水岭春秋末270号墓随葬“蜻蜓眼”玻璃珠,河南辉县琉璃阁所出吴王夫差剑格上镶嵌的透明度较高的硅酸盐玻璃块,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随葬的越王勾践剑格上镶嵌的玻璃块,云南李家山春秋晚期22号墓出土六棱柱形琉璃珠,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随葬的战国初“蜻蜓眼”玻璃珠,该墓随葬了173颗西方生产的玻璃珠串,其中一串为典型的“蜻蜓眼”玻璃珠。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1号墓出土的“蜻蜓眼”玻璃珠。这些西方玻璃仅随葬于王公贵族墓,说明西方玻璃在当时是稀有珍贵之物。

    西方玻璃珠如何来中国

    据林梅村先生统计,西域和中国“蜻蜓眼”玻璃珠出土地点自西向东为:费尔干纳盆地(位于中亚)的斯基泰古墓———新疆轮台穷巴克古墓———山西长子牛家坡———山西太原赵卿墓———山西长治分水岭———

    河南洛阳中州路———河南郑州二里冈———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每个地点少则一颗,多则17颗(赵卿墓),而曾侯乙墓竟然发现了173颗。根据这些西方玻璃珠的出土地点,完全可以复原一条从古波斯统治中心———波斯波利斯到长江流域楚国的交通路线。

    基本上可以认定,这些玻璃珠是由活跃于中西亚的商旅或游牧民族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

    也有国内考古界人士认为,其实早在汉朝时期闻名的丝绸之路开始之前,中西文化贸易就已流通。而早期的丝绸之路上并不是以丝绸为主要交易物资,青金石是在早期丝绸之路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商品之一。产自今阿富汗巴达克山的青金石早在公元前31世纪就开始出现在中国、印度、埃及———这意味着中亚地区的商旅贸易开始的时间要比这一地区部分国家的诞生还要早些。

    还有专家认为,公元前15世纪左右,中国商人就已经出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同中亚地区进行玉石、贝壳、马、骆驼等贸易往来。公元前1070年左右丝绸残骸的碎片在埃及被发现,这意味着当时埃及可能已经与中国有了间接的贸易往来。所以,西亚“蜻蜓眼”的传入可能就是这些商队的杰作。

    隋侯之珠是国产“蜻蜓眼”?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一下在中国历史上颇负盛名的隋侯之珠。在先秦诸子以及后世著作中常常提到隋侯之珠:

    《庄子》:“今且有人于此,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韩非子》和《墨子》也把隋侯之珠列入良宝。而秦代李斯在著名的《谏逐客书》中写道:“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隋、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

    林梅村先生称,在青铜器铭文中,隋国往往被称作“曾国”。1978年在湖北随州出土的曾侯乙墓,就是隋侯之墓。曾侯乙墓发现后,有学者把墓中随葬的“蜻蜓眼”玻璃珠当做隋侯之珠。据化学成分检测,这些玻璃珠皆为西方的钠钙玻璃,根本不是中国本土制造的,而隋侯之珠应该为中国自产玻璃,所以王充《论衡·率性篇》才会说“隋侯以药做珠”。

    西亚玻璃珠受到当时王公贵族的极度喜爱,社会的大量需求,导致中国工匠仿制这种“蜻蜓眼”玻璃珠。在战国时期,以氧化铅和氧化钾作为主要助熔剂,制造铅钡硅酸盐玻璃和钾硅酸盐玻璃。战国的方士采用这个技术,模仿西方的“蜻蜓眼”玻璃珠制作了很多玻璃珠,例如湖南湘乡市牛形山战国楚墓出土的“蜻蜓眼”玻璃珠。除了铅钡玻璃珠外,还出现模仿西方“蜻蜓眼”玻璃珠制造的琉璃珠(釉陶珠),在河南郑州二里冈战国晚期墓和陕西咸阳市塔儿坡战国晚期秦墓皆有发现。这类“蜻蜓眼”玻璃珠饰,可能亦属于先秦诸子所谓的“隋侯之珠”。

    本报记者 张向阳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西方玻璃制作工艺不同
西亚“蜻蜓眼”与隋侯之珠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