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极端“道德事件”不宜过度渲染
  • 2011年10月24日 作者:
  • 【PDF版】

    本报记者 李晓闻 

    “两次被碾、18路人见死不救”的两岁佛山女童小悦悦成为近日舆论关注的焦点。不管是两名肇事司机还是18名“见死不救”的路人,都成了网民和媒体鞭挞的对象,诸如“社会道德滑坡”、“社会道德底线丧失”一类的评论频频在网络上出现,用触目惊心来形容都不为过。

    国人的道德素养真到了无可

    挽救的地步了吗?目前社会必须用人心冷漠、教育失败这样的词语来评价才恰当吗?倘若果真如此,那么多讨伐“人心冷漠”、“文明蒙羞”的声音都是哪里来的?那么多为传统道德声援的网民们难道就不是社会的一部分吗?

    在这片孔孟之道扎根的土地上,笔者不相信所谓的“冷漠病”会传染到每一个人的身上。在社会转型期,道德缺失者固然存在,令人发指的“小悦悦事件”、“倒地老人无人扶事件”也确实频频上演,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越来越多的网友站出来怒骂指责,越来越多的声音集中到了道义这一边。笔者

    相信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不止是过过嘴瘾,当他们看到倒在血泊中的小悦悦,至少会拿起电话报警吧。国人的主流道德应该是值得肯定的,拿极端的个案来抨击整个社会的道德现状和教育现状,恐怕不妥吧。

    更何况,如果我们仔细还原一下事件现场,设身处地想象一下,其实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下雨的夜晚,对于路边一个倒地的两岁女童,匆忙的路人说“没看见”,是完全有可能的———有谁在雨夜赶路的时候会清清楚楚记住路过的每一个情景?

    面对这样的惨剧,反思和剖析

    是必要的,但不宜过度指责甚至对社会绝望。一方面,即便是这18个路人确实道德沦丧、见死不救,那也仅仅是少数人而已,不代表整个中国社会;另一方面,小悦悦已走,任何相关言论,都将是一把锋利的尖刀,直扎小悦悦父母的心口。网友或媒体对此事件的不当宣传和过分渲染,不仅会伤害小悦悦的家人,更将对社会产生不利影响。对于类似极端个案,请正视,莫拿放大镜指摘。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洋预报
国内城市
省内城市
郊区天气
市区天气
太平路附近部分用户明日停气
安顺北路附近部分居民明天停水
本周市立医院本部部分科室免挂号费
研究生考试报名下月现场确认
浮山后将添两所学校
市人大第32次会议邀请市民旁听
有啥供热问题周二跟12345说说
青岛将开评感动岛城的哥的姐
极端“道德事件”不宜过度渲染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