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年接两场演出,靠出租门面养活职工
枣庄剧院“零票房”处境尴尬
  • 2011年10月24日 作者:
  • 【PDF版】

    ▲ 剧院大门旁挂着洗浴中心、招待所的招牌。

     剧院浴场就在办公室旁边。

    文/片 本报记者 李泳君

    始建于1957年的枣庄剧院,承担着枣庄市各类公益性大型会议和演出任务。剧院曾经历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最辉煌的时期,当时的枣庄剧院,每天都要演出古装戏十多场,场场爆满。而伴随着现代各种潮流文化的迅速登场,枣庄剧院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现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枣庄剧院的十多名职工每月只有300元的基本生活费。枣庄剧院“零票房”的尴尬困境亟待寻找新的出路。

    繁荣

    十几年前一天演出十几场,场场爆满

    19日8:30,今年已经47岁的枣庄剧院经理周浩准时出现在枣庄剧院的办公室,虽然现在剧院的前景渺茫,但是对于周浩来说,每天按时上下班已经成了多年不变的习惯。而这个位于北马路的枣庄剧院位置已经显得偏僻,三层小楼也没有了昔日的繁华。

    谈到枣庄剧院的过去,周浩还是非常感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最辉煌的时候,剧院演出场场爆满,那时候一个曲目通常都要上演半个月,即便如此,剧院里也是人满为患。《白毛女》、《茶馆》、《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经典曲目在剧院上演时万人空巷。”周院长说到这的时候,显得非常激动。

    今年55岁、在剧院工作十几年的老职工张延珠谈到以前也是颇有感触。“那时候怎么着一天也得演出十几场,场面火爆,买票都得托人,一般人还买不到,演出排得很满。”张延珠说,“那时候看戏,每天买票的人都得排很长的队。”

    居住在剧院旁边小区的居民周广芝今年已经80多岁,谈到上世纪80年代看戏的往事,老人依然记忆犹新。“我那时每天都要很早去买票,我一听说要看戏,激动得整晚都睡不着觉。”周广芝说。

    现状

    现如今一年最多接两场演出,门庭冷落

    周院长告诉记者,随着市政府搬往新城,外地剧团太少,各类会议又不在剧院召开等因素,使得剧院的使用率非常低,原来的文化设施、设备都闲置起来。“虽说剧院的场地能容纳800多人,但是设备陈旧、破烂,加之剧院的位置比较偏僻,多年来已经很少使用,最多的时候一年能接2场演出,收取场租费3000元钱。”周浩无奈地说。

    在记者采访周浩时,他接了一个电话,满脸失望。“本来文化部门明天有一个会议需要租用场地,说好了用我们这个的,现在又因为场地太破旧、位置偏僻,而说临时换了场地。”周浩说,“今年就接了这一个演出任务,还泡汤了。”位置偏僻、硬件设施不如其他地方的场地,本身的劣势让周浩伤透脑筋。

    “现在DVD、电脑、电视这么方便,哪还有人来剧院啊。”老职工张延珠说,各种文化的迅速涌入,严重挤占了传统的文化市场,这已经是不争的现实。

    困境

    出租门面职工靠租金勉强度日

    记者看到,周浩办公室外面的小房间里,堆积了很多剧院获得的荣誉。“最佳演出奖”、“文明单位”、“先进单位”等奖牌落满了灰尘,堆积在角落里。

    据周浩介绍,剧院经历了繁华之后,随着各种文化的引入,光顾剧院的人越来越少,而剧院本身属于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平时都是自盈自负。“在1995年以后,剧院就逐渐走向落寞,发放职工工资都很困难。”由于没有财政补贴,剧院只能想尽办法来维持员工的待遇。在枣庄剧院的大门口靠西的一排平房里挂着“剧院娱乐场”、“剧院招待所”、“剧院浴场”的门面。“剧院没人来,我们的收入大幅缩水,没有办法只能将剧院的门面出租出去。”周浩告诉记者,现在每月租金收入是8750元,大部分收入只能先保证缴纳职工养老保险金。

    据周浩介绍,剧院每天还有几个员工来打扫一下卫生,这也基本上是员工的唯一工作了,除此之外也没事可做,剧院上班人员及内退职工的工资平均每月300多元。剧院也只能先保证职工的养老待遇,十几年来一直这样。“剧院已经很多年没有招人了,进来也没有事干,干脆就不招人。”周浩无奈地说,“其他地方的剧院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现在面临文化体制改革,我们也是在等上级部门的决定。”周浩说,临沂、济宁、泰安等地的剧院同样出现了破产、转包、拆除改建等状况。

    规划

    剧院将搬至新城预计2013年6月底前启用

    “现在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具体的我们这里什么时候实施谁也不清楚。”谈到体制改革,周浩心里没有底。老职工张延珠说,现在街头艺演那么多,如果不能进行演出市场的整合,即使转为企业,也没有人来,枣庄剧院的发展也同样面临严峻考验。

    枣庄市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文艺科袁磊告诉记者,市政府已经规划在新城建立市民中心,这个公共服务设施包括体育设施和文化设施。文化设施有图书馆、规划展览馆、博物馆、艺术剧院、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益设施。

    “枣庄剧院在新城这边也有具体的规划,预计两年内建成。”袁磊表示,对于剧院体制改革这个问题,目前还在讨论。另外,袁磊还告诉记者,2013年10月,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将在山东省举办,枣庄市作为分会场将承办部分演出、展出活动,可以健全枣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通过承办‘十艺节’,不仅可以建设一批市民受惠的艺术场馆,同时也是为群众推出一批群众喜爱的精神产品,提升枣庄形象。”袁磊高兴地告诉记者,在去年11月份,为响应省文化厅要求,结合本地情况,枣庄开展了多项艺术创作方面的工作,先后出台了《全市舞台剧本创作规划》、《全市舞台作品征集活动》等多项举措,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剧本征集活动,并取得不错成绩,有的已经进入了二度创作和修改阶段。

    袁磊告诉记者,为了丰富群众文化,枣庄市积极组织50多名相关人员参加群星大讲堂关于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门类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作者的创作水平。“目前,我市正积极开展曲艺、小品、舞蹈等方面作品的排练和初选,积极准备作品备战‘群星奖’。”

    枣庄市建设委员会城市投资中心综合科副科长王辉说,“枣庄剧院在新城有具体的规划,现在还没有开始动工,预计在2013年6月底交付使用。”

放大 缩小 默认
枣庄剧院“零票房”处境尴尬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