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对赵俊生下的定义是:不安分的、看不懂的。几十年来,赵俊生多变的艺术风格让人有些捉摸不透。年过六旬的他依然同个孩子般,充满对世界的新奇和向往。在赵俊生看来,创作是件轻松自如的事情,他可以左一笔右一笔得勾画出自己眼中的世界,以敏锐触觉捕捉住时代前沿的气息。
初入艺门
赵俊生父亲赵松涛为津门山水画家,古来子承父学,赵俊生的学习条件可谓得天独厚。然而,从旧社会走过来的父亲并不支持儿子搞艺术,他认为画家是活得较辛苦的“穷行当”,怕孩子重复自己的老路。
可是,赵俊生从小便显现出他“不安分”的心性,涂画热情一发不可收。父亲管他不住,只能像大禹治水那样“变堵为疏”,慢慢引导。与其他老画家不同,赵俊生的父亲十分开明。他不要儿子学自己,而是去接受较具科学性的美术教育。先是素描、速写,再用传统笔墨临摹古代名家作品,赵俊生画得多,范围也很广。系统美术学习、多方面吸收营养的经历让赵俊生感触颇深:打好基本功,才能在以后创作中游刃有余。
“尝百草”的探索之路
赵俊生是个文艺兴趣比较宽泛的人,热爱画画,也热爱电
影。小时候曾为了看电影向父亲撒谎,说学校有晚自习。可父亲跑到学校一看,校门紧闭,哪有半个人影?把戏被揭穿,赵俊生挨了不少说教。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后,赵俊生追随理想报考了电影学院导演系。不巧时值学校罢课、停止招生,导演梦也随之灰飞烟灭了。他来到无产阶级的“五七大学”锻炼,在部队农场跟水稻打起了交道。
四年后,赵俊生被分配至中央美术馆,负责接待展览的事务性工作,白天忙公事,抽出晚上的时间来画画。在给“他人作嫁衣裳”的过程中,赵俊生研究了不少画家的作品,见到不少成功与失败的例子,并从中吸取经验和营养,开阔眼界。
这期间,赵俊生迷上了连环画,他把看过的许多电影脚本改编成连环画形式。其中一本关于侦探福尔摩斯的,电影开播时一看,主人公的形象气质与他刻画的几近一致。连环画创作对一个画家的创作才能、画面内容、布局安排水平提高十分有益。后来,赵俊生又尝试过新文人画、现代水墨等众多艺术类型,这些“尝百草”的经历既让他对美术创作产生了新认识、新思考,也让他在艺术之路上不停地寻求突破。
老顽童·新做派
赵俊生的艺术触角比较多、比较全。似乎每天都有新想法,什么都要尝试一下:写实的、现代的、变形的,都玩过。他认为,不安分不是错误,前些日子他跟年轻人搞了点现代绘画,自觉吸收新事物对传统创作十分有益,亦是对古人“笔墨当随时代”理论的实践。
“我见过毕加索前期的写实作品,非常优秀。如果他保持原状,也会成为一个名画家。但现实中的毕加索是个思想活跃的人,他没有选择止步于此,而是不断突破、向前发展,最终成为野兽派代表。”赵俊生说,中国的画家一旦画风成熟后,会较少追求变化。而西方画家的创作则分为很多阶段,可明显发现艺术不断升华的过程。“好多人劝我别再变了,都这把岁数了。可我每有新念头总会忍不住实践一番,时刻保持年轻的心态和旺盛的创作精力。”60多岁的赵俊生还会跟年轻人一起蹦迪、喝酒,体验他们的生活,寻找与时代的共同语言,让人不禁感叹这位
“老顽童”的自在与活力。
老北京系列
《老北京系列》有着独属于赵俊生的绘画语言。赵俊生生活在京、津二地,浓厚的“京味儿”成为他创作灵感的主要来源:下棋的、喝大碗茶的、耍把式卖艺的、唱曲儿的、卖大力丸的,很民间。怎样把本土市井生活搬到画面上,使他们能登大雅之堂成为赵俊生长期思考的问题:“我利用传统笔墨来表现他们,也吸收了西方的艺术手法。相比他人,我的作品更多的流露出些文人气息。”为了更好地刻画作品人物,赵俊生做足了观察上的功夫。停下画笔时,他喜欢出门遛弯,看看周边百姓的生活状态,
注意他们的穿着打扮、形象身份和手足动作。特别是每个人的眼神,刻画起来活灵活现,让人看得津津有味。他认为,中国画创作的基础是传统。而传统与现代并不矛盾,要互取互补、共同发展。当代创作既要有中国民族风味又要符合当代精神:“有时候学生拿创作的问题请教我,我首先会告诫他们不能一味注重当代,要去寻根,把基础夯实,这是中西结合的前提。”
艺术感受最重要
赵俊生从不把创作当成沉重之事,而是像个游戏。他的创作思路比较灵活,表现风格亦随之幽默、荒诞、情绪化起来。虽然老北京风情画、文人画系列已
在社会上颇受好评,但赵俊生并不满足。他准备探索更多的题材类型,发掘更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法。
老北京风情系列作品基本还是运用再现的、场景式的手法。提升它们不仅要改良绘制材料,还需提高作品的艺术含量。就像魔幻类话剧那样,把整个画面的人物表现、形式和构成安排的更荒诞一些、梦幻一些。“有些在北京生活过的海外华人看了我的画后,触动了心底的怀旧情节,十分感动。逝去的岁月就像一场梦,我要捕捉这种感情进而打破艺术表现的时空感。”赵俊生说,“画家还是要画些能表达自己内心的创作,即使画完卖相不好,艺术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东野升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