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小菲
读《东坡集》,无数次为东坡倾倒。他想别人所未想,述别人所未述,豪迈与清丽并存,哲思共野趣同在。他极诚恳,透过词句,你仿佛看见这位旷世第一才子就站在你面前,向你诉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毫不矫揉造作。于是你不仅被那些珠玉般精妙的文字所感动,亦被其坦荡自然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然而,然而……我多么希望自己没有无意间翻看书后的东坡年表大事记!那些触目惊心的记录,让我几乎落泪———
1088年,因朝官攻击,上《乞罢学士除闲慢差遣札》;
1089年,论及时事,为赵挺之等人攻击,苏轼恐不见容,接连上章乞外放;
1091年,御史贾易等人弹劾,苏轼上札自辩,并再乞放外郡;
1093年,苏轼再遭弹劾,出知定州;
1094年,屡遭贬谪;
……
本以为那场致命的乌台诗案已经足够,不想那仅仅是个开始。一次次攻击,一次次贬谪,一次次恶毒的污蔑,那些人是要把这颗柔如春花澄如秋水的心砸烂捣碎才肯罢休啊!我不知道当东坡不得不拿起那支本该用来挥洒才情与诗意的笔为自己写辩词时,该是怎样的心情。这个当时乃至后世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从来都睁着一双孩子似的充满惊奇的眼睛,看到一点有趣的事就高兴得不得了;从来都不曾有半点害人之心,亦不知道记仇;从来都对这人世间怀着完全的信任,“眼见得天底下无一人不是好人”。可是他们害得他甚至不敢留在京城,一心只想逃离!他们怎么忍心,怎么忍心?!他们以自己的无耻丑陋伤害一个最单纯最无辜的人,他们这是犯罪!
我想起刚刚读过的那首西江月,那是东坡在被贬海南后的第一个中秋之夜写的:“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
真是凄惨得让人不忍卒读。这还是东坡吗?还是那个西北望射天狼的意气风发的东坡吗?还是那个诗酒趁年华的超然物外的东坡吗?可是你看,他竟然写出了“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这样的句子。我觉得这是东坡最令人难过的一首词了,因为从中透出的是彻骨的悲凉!
这年他已经六十二岁了。六十二岁的老人孤零零地呆在离家万里的海岛上,没有亲人,没有朋友。他心爱的朝云已先于他而离世,孩子也都成家立业,他就这样一个人守着残灯,守着寂寥的夜,守着自己颠沛流离的一生,聆听那万古不息的海涛,远去,又重来。
回望东坡的经历,的确令人感慨万分。他想要治国安邦,他怀着未竟的心愿死去。他的才华固然为他赢得了无上荣光,却也招致了比别人多出几倍的嫉恨与中伤。换作其他人,或许不是借酒消愁、怨天尤人,就是一头扎进山林,抛却一切热望,乐得自在逍遥。然而东坡始终在自己那条光荣的荆棘路上行走着,背着命运给他的辉煌与苦难,背着滚滚红尘中的欢乐与忧愁,背着爱与恨、善与恶、生与死,就这么认真而持续地走下去。
他并不是不曾痛苦悲伤。比如前面提到的在海南时以及更早的在黄州时,我们从他哪怕最豁达洒脱的作品中,也能读出些许异样的味道,复杂而微妙。但综观他的一生,豁达洒脱仍是最好的形容词,因为他懂得怎样让积极乐观的情绪压倒消极悲观,怎样让阳光在雨后穿林而过,照亮心中最幽暗的角落。
写到这里,又想起了他的另一首词。就在那首西江月写成两年之后,经历了最初的黯然,东坡乐天的本性迅速复苏,他在那年的正月立春日兴冲冲地观看当地人迎春,而后挥笔写下了这首《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老实说,一开始我并不很欣赏这首词。我觉得在东坡那时的处境下,这看似欢快的词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只会让人更加心酸。但我忘了,能做到自欺欺人的欢乐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否则还能怎么样?身处困境时,人们往往能轻易地做到痛苦,正如人生的某些时候,活下去比死更难。而我们赞赏的豁达洒脱,也正是从这种时刻产生的。
这就是东坡,在漫漫人生路上从不抱怨,从不灰心,从不放弃对人的那点关怀。纵使时代的巨手将他随意抛掷,他也能在所到之处留下自己生命的印记。他就这样一步步走着,不断超度自己,终于到达了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而这时,那些曾经的苦难都变成了他人生画卷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来英雄出风雪。如今,已逾千岁的苏东坡站在人们心中的山顶上,再大的风雪也无法掩盖他那穿透岁月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