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焜
周围的邻居说,6岁的丽丽很幸运,一直流浪在昌邑市围子镇仓街社区的她被仓街小学校长王新亭发现,就这么又多了一个家:仓街小学。小学的老师都成了她的家人,教他知识、照顾她的学习。
女校长“捡回”流浪学生
2011年6月1日,昌邑市围子镇仓街小学校长王新亭组织学校教职工和学生在仓街社区文化广场进行了一场文艺汇演。正在她美滋滋地看着自己学生们的表演时,一个蓬头垢面的小女孩越过了学校设置的安全警戒线,来到了她的学生中间。小女孩瘦弱身影的背景是一群衣着鲜亮、快乐幸福的孩子们。王新亭默默地想:这是谁家的孩子?她应该跟她的每一个学生一样,该有这样的童年。
表演结束后,王校长找到了小女孩所在郭家郜村村支书,了解到小女孩名叫丽丽,家里只有一个每天靠捡拾垃圾为生的父亲,家庭条件极其困难,而丽丽基本上是靠自己流浪博取路人同情为生。支书还告诉她,由于家庭条件有限,丽丽的父亲可能会因为学费问题,不同意孩子上学的建议。
王新亭一股倔劲上来,摊出了自己的条件:只要能让丽丽上学,一切都不需要家里面考虑,由她想办法。3个月后,丽丽入学了。
女老师成了“兼职妈妈”
丽丽上学第一天的午饭是王新亭从家里带来的鸡肉和学校教职工食堂炒的西葫芦。丽丽一把接过来狼吞虎咽地样子把王新亭吓坏了。丽丽说,平时在家里,只有咸菜,父亲不在家,连吃咸菜都有些困难。
王新亭望了一眼坐在身旁的六年级老师夏晓娜:“小夏,你做丽丽的生活老师吧?”“行!”刚吃完饭的夏晓娜紧跟着应了,“我喜欢小孩。”
吃过饭后,夏晓娜带着丽丽去洗了澡理了发,而王新亭去给丽丽置办了衣服和被褥。中午丽丽就直接在女教师宿舍休息,不用再回家。从此后,刚刚大学毕业两年的夏晓娜就成了丽丽的校园母亲,可是,丽丽还是喜欢叫她“夏姐姐”。
夏晓娜除了给丽丽做饭、洗衣服,还要教丽丽叠被子、梳头发、甚至陪着丽丽逛街、玩耍。她说,她平时就住在学校,有了丽丽,生活好像更加有意思了。这是一种彼此间的依靠,挺幸福的。
学校成了一个温暖的家
丽丽进入一年级一班时,教学已经10多年的班主任王凯英着实发愁了一阵子。丽丽第一天上学,其他孩子都端端正正地坐在椅子上,可她却一会儿坐着一会儿站起来,还不住地到处乱瞧,根本听不进去课。后来她才发现,丽丽根本听不懂,她连1+1都没有学过。
记者在教室的窗外看丽丽学习时,数学老师崔玲玲过上几分钟,就会走下讲台看看丽丽写在本上的笔记。她很担心丽丽会跟不上她的讲课速度,只能多看几眼,多教几遍,上学两个多月,现在好多了。许多老师都在关注丽丽的学习,王凯英还是不放心,又把自己与丽丽同班的女儿安排到丽丽身边,让女儿多帮助丽丽一下。
王新亭说,学校里的老师有事没事,就会问起丽丽,有的还把自己家中孩子们的衣服拿给丽丽穿。当初她让丽丽上学,只是自己的个人想法,没想到得到众多老师们的支持。有感于此,她还写了一篇文章,名为《流浪孩子的家》。她说,无论她在不在这个学校,丽丽都会被好好地照顾,因为照顾丽丽的不是她,而是整个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