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倩 天桥区实验小学三年级4班的小查查去年患上了股骨头坏死,必须坐轮椅。为了这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将他所在的班级始终安排在教学楼一层。小查查有病之后,班上的同学都抢着帮他整理书包、推轮椅,大家对小查查说,“不用怕,我们就是你的腿。”
看到这一报道,笔者不禁想起两件事来。我那天坐轮椅出去游玩,在景区要上台阶,需要别人帮忙抬一下轮椅,一个十来岁的女孩想过来搭把手,却被她的母亲使眼色叫走了,当时我感到十分尴尬。另一件事,我在小区广场看到,一个五六岁的男孩捡起地上别人随手扔的食品袋,想扔进一旁的果皮箱里,结果被他母亲训了一顿,“赶快扔了,太脏了。”
很多时候,我们像背口号似的教育孩子要有爱心,学着关心小伙伴、爱护环境、尊敬老人和残障人士,但是,大人的行为往往本末倒置,确切地说只是“假惺惺”。问题在于,当孩子按照大人的“金科玉律”去做时,家长却像川剧中的变脸一样,换了态度,真不知是孩子进步了,还是家长倒退了?
引导孩子的行为和价值观,学校和家长理应先反躬自省,最起码要做出积极的表率,做到言行一致,然后才有资格去教育下一代。还要多为孩子创造一些机会,比如,鼓励他们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同学,适时放手,如果一味地怕弄脏孩子的衣服、累着孩子、因帮助别人而耽误学习等等,才是扼杀孩子的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