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卫建 通讯员 张新全
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通过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0年9月29日,根据国家《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省政府批准设立滨州临港产业区———北海新区。
在黄三角战略批复两周年之际,记者再次来到北海新区。一条条宽阔的马路、一座座热火朝天的工地,一派喜人景象,一座崭新的滨海新城已开始初现。
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发展高效生态蓝色经济
为了实现快速崛起、迅猛发展,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规划50平方公里作为起步区,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加快重点工程建设步伐,围绕“一年搭框架,三年大变样,五年上水平”的总体目标,以60项重点工作和30项重点工程为抓手,全区各项工作都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在规划50平方公里起步区内,投资达26亿元,实施了总长54公里“九横十二纵”21条道路、17座桥梁及配套工程。截至目前,起步区内道路基本完成,排水管道施工160公里,完成总工程量的94%;安装路灯1842盏;绿化面积完成45万平方米;供电、供气、通信等工程快速推进。设计库容1500万立方米的北海水库一期工程,土方工程全部完成,正在进行提水泵站、水厂施工,明年5月份实现供水。
“载体建好了,就等于有了梧桐树,就可以引进第三产业的投资,吸引人气,丰富北海生活,提升城市品位,让北海新区真正成为一个黄三角的中心带动城市。”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袁朝晖说。
北海新区成立以来,积极借鉴先进地区发展产业集群的成功经验,把“培植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群”作为壮大区域经济、加快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坚持由背靠大海变为面向大海,在产业布局、产业选择和产业培育上,向海洋拓空间、挖潜力、要效益,大力发展高效生态蓝色经济。
“十二五”期间,北海新区将重点培育以新型钢铁、铝材为主的一个千亿元级新材料产业集群,以油盐工业、冶金建材、粮油加工、港口物流为主的四个百亿元级产业集群。
创建宜居宜业环境,促进大发展
北海新区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北海新区开发建设的总体要求,提出了深入实施“以港兴区、基础起区、产业富区、环境活区、生态建区”的五大战略,明确了“一年搭框架、三年大变样、五年上水平,努力打造黄河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及早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发展目标,根据总体思路和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先行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环渤海地区物流中心、蓝色经济集聚区”的发展定位,确定了“一港、一城、一带、十区”的空间布局。
发展房地产、商贸、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现代服务业;“一带”,即沿海生态防护林带;“十区”,即贝壳堤生态湿地保护区、鲁北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现代畜牧业示范区、临港产业园区、临港物流区、浅海滩涂开发和健康养殖区、现代淦港经济区、休闲观光旅游区、新能源科技研发示范区等十大专业园区。
打造大港口,
培育大物流
“要想让滨州真正‘面向大海’搞发展,必须要建港。”这是北海人的共识。按照科学建港的原则,一期工程采用疏浚与整治相结合的实施方案,建设双堤环抱式(向西环抱)港池,包括3个5万吨级原油码头和2个3万吨级通用散杂货码头,年吞吐量2000万吨,投资估算30.8亿元。自2010年4月至今,是滨州港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关键时期。在北海人民共同努力下,自2010年4月至今,滨州港工程建设总计完成投资24.08亿元。
如今,滨州港作为北海新区(临港产业区)的发展龙头,开始在近海中修建引堤,将港口从海岸线延伸到海中。目前,全长58公里的引堤主体已经完成,总投资11.6亿元的疏港一级公路正式通车。同时,海港深水港区两个3万吨级通用散货码头正在建设,计划2011年底投入使用。疏港铁路工程已经省发改委批复,列入山东省第五纵铁路计划,经省政府批准并上报铁道部。
虽然滨州港建设已有一定发展,但受到自身开发能力不足、大宗商品流通体制、口岸开放政策等多方面的制约,北海新区发展依然面临诸多难题。
未来,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将紧紧抓住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黄河三角州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发三大政策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打造国内一流经济开发区,力争三年内建成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北海变了,一个崭新的山东北大门即将敞开,一个承载着历史、憧憬着未来的巨轮即将出港,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的新北海已经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