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曲艺人才出现“青黄不接”
文/本报记者曾现金图/本报记者李岩松
  • 2011年11月11日  作者:
  • 【PDF版】
  ◤课本剧《蘑菇该奖给谁》剧照。   本报记者 李岩松 摄
  目前,很多人对于曲艺并不重视,甚至有些人还存在偏见,曲艺人才本就短缺,而济宁还存在曲艺好苗子多出走等问题而引发的中青年人才断层严重,呈现出“青黄不接”的状况。
曲艺好苗子并不少
  济宁市广播电视总台演播大厅里,济宁学院附小二年级6班的颜如玉,身着黑色小兔子造型的演出服,正等着上台演出课本剧《蘑菇该奖给谁》。“她奶生奶气的语言真有趣,很招人喜欢。”说起颜如玉的表演,济宁市曲艺家协会主席杨维云笑着说。 
  张弘是《蘑菇该奖给谁》的导演,也是济宁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她介绍说,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们不会站台,总是背对着观众。经过一个月的训练,演出得到现场观众和评委们的认可。“看到孩子们和家长们的兴奋劲,我们再苦、再累也值得。”张弘说。
  本次大赛中,课本剧《蘑菇该奖给谁》获得曲艺小品大赛少儿组二等奖,10岁的孙泽怡表演的相声《较真》获得大赛少儿组一等奖,杨子易尧表演的山东快书《武松打虎》获得少儿组一等奖。
  “咱济宁的曲艺好苗子也不少,少儿曲艺大赛经常让人眼前一亮,但能坚持下去的不多。”济宁市曲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刘勇认为,济宁的曲艺好苗子并不少,主要是流失严重。

大多没能坚持下去
  孙泽怡是济宁市霍家街小学五年级1班的学生,她是张弘所教的学生之一,学习播音主持已经两年了。除了学习播音主持,她还对相声感兴趣。“第一次说相声,就拿到了一等奖,对她来说真是不容易。”张弘高兴地说,这是孙泽怡第二次参加曲艺小品大赛,两年前她曾获上届曲艺小品大赛的一等奖。 
  除了孙泽怡之外,张弘还有18名学生。他们中有10名是像孙泽怡一样的小学生,还有9名高三的艺术考生。张弘表示,学习曲艺的小学生大多一上中学,学习压力增大就放弃了,很大一部分从此就与曲艺绝缘,只有少数学生则为了考大学而选择参加艺考,成为曲艺人才。
  “每年考走的曲艺苗子都不少,但能坚持下去并返回济宁的确是凤毛麟角。”刘炳金曾凭渔鼓戏《断机教子》获得第十一届曲艺群星奖,他坦言,自己带出的学生也不少,但大多在成才后没有回到济宁,“曲艺的生存空间比较小,为了更好地发展,大多数人才出走后都没有回来。”刘炳金惋惜地说。

生存的土壤被抽离
  “家长对曲艺的认知度低、社会上普遍存在偏见和歧视、舆论宣传少,这些都抽离了曲艺生存发展的土壤。”刘炳金说,以前他最多同时带过84个学生,而现在却只剩下一个学生。“很多家长认为,学习曲艺没有出路,中、高考的加分政策也取消了,孩子学曲艺没有意义。”
  王明霞在济宁市群众艺术馆工作时,曾在济宁市枣店阁小学等6所小学设立定点辅导点,将山东快书等传统曲艺引进课堂,利用课余时间向小学生们传授曲艺。最红火的时候,曾一次性订购了2万元的竹板。当时各学校之间的演出活动很多,学生获奖会在评优选先中获得加分,当时学校的积极性很高。后来随着考核方式的改革,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淡了下来。
  “学习曲艺跟学习跳舞、钢琴等有本质区别。”张弘介绍,学习曲艺,“唱念做打”这些基本功很重要,吐字发音是第一步,它要求演员在掌握正确的吐字发音方法。因而学习曲艺首先从播音主持开始,然后再引导他们学习山东快书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