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4位读者体验完记者生活后说——
记者这活,要体力更要能力
  • 2011年11月11日  作者:
  • 【PDF版】
  一位读者(右一)在超市“采访”市民。 本报记者 熊戈措 摄
  本报11月10日讯(记者 宗韶峰) 10日,圆梦行动特别活动“体验记者生活”开始了,4名热心读者参加了当天的活动,跟随本报记者一起采访、一起写稿。体验中,4位读者纷纷为本报记者献计献策,俨然成了采访现场的主角。
  早晨8点多,宋先生便跟随着记者赶到烟台市消防支队,那里要进行一场不合格消防器材的销毁。刚来到现场,宋先生便抢到了记者前面,来到消防支队工作人员的面前,拿出“采访本”开始问问题。“今天主要是什么内容?”“这些不合格品都是哪里来的?”一个个问题问得有模有样,让消防支队的工作人员和记者都感到意外。
  10点,销毁行动开始了,宋先生拿着相机,穿梭在现场,压解、焚烧,一道道程序,宋先生拍了不下一百个镜头。走出现场,宋先生喘着粗气、擦着额头上的汗。“真是辛苦!我刚刚为了拍一张照片,走得太近,差点被机器碰着!”
  市民邵女士今天跟随记者一起采访某饮品涨价的事。在路上,本报记者和邵女士一起,商议了具体的采访内容和细节,可在面对某饮品的销售经理时,邵女士显得颇为紧张,一时忘了该问些什么。“不光是笔下的功夫,记者这一行也少不了好的心理素质。”邵女士事后感慨。
  刚从派出所采访完,邓先生和本报记者又接到信息——“烟台市政府附近有几辆车相撞了”,来不及喘口气,邓先生又坐上公交车,从北马路赶往莱山。
  面对有些复杂的现场,邓先生忽然没了主意,在现场转了好一会儿,不知道该从哪儿开始问起。终于找到了一位目击者,但是目击者不是很愿接受采访,邓先生叫苦不迭。
  “以前,总以为记者这一行,很轻松、很荣耀,体验了以后才知道,面对突发事件,容不得有一丝犹豫,再远再难,也要将采访进行到底!”邓先生说。
  一天下来,4位读者充分体验了最真实的记者生活,虽然很辛苦、虽然一天下来很疲倦,但大家都觉得很充实,也很有收获。“当记者,不仅对体力有要求,还有对心理素质等全方面能力的要求。”几位体验者说。
  回到报社,4位体验者又参观了本报的文字编辑、组版等工作流程,对报纸的后续工作,有了一个了解。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