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1年12月15日
作者:
-
【PDF版】
|
|
|
□也果
这一周,去了不远的乡镇。出临沂城,东行过沂河,往北40多里即是。地图上如此指示。司机小孟说,过了那片栗树林子就到了。过了栗树林,果然,看见路上悬挂着的蓝色标示——“汤头”。 大概没有什么可以像地名一样牢牢地记住一段历史,借此保留并又不断延续着人们河水一般的记忆。初来乍到的自己,相信“汤头”命名的渊源。命名即是历史的开始。那个公元前86年即有的村落,那条自北往南的名为“汤水”的河。想来河水的名字笃定早于地名。“汉昭帝时封刘安国为温水侯,又因地处汤水源头,故名‘汤头’”。历史如此命名了汤头,同样因为一条河流。那条自汤山径直西下的有着自然坡度的街道便唤做了“温水侯路”。古镇汤头纵横交错的街道大都有着类似的名字,温泉路、神泉路、汤河路,还有簇拥在乡间的那些古老的村落,汤坊崖、泉上屯、泉沂庄,就像在发黄的照片中觅得的一个家族内在的面容。 一个地方因温泉而得名,一个地方因温泉而驰名。汤头,被这汩汩温泉孕育了多少年,而令“汤头温泉”成为最默契最相宜的组合。民国《续修临沂县志》有文字记载汤头,“有温泉二,一在村内,—在村外。旧为男女浴处。砌石为池,泉自石隙侧出,热如沸汤。在村内者,热至四十五摄氏度上下;在村外者,几至五十六七度。浴者非入之渐,则不能忍受。色深碧,质多硫磺及盐,爬搔委顿之疾,浴之辄愈。远方多赍粮而至者,以清明节为尤多”。“色深碧,质多硫磺及盐”的汤头温泉声名远播,1862年荣登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汤水是一条河的名字。当地人又名汤河。水与河相较,很有些异样,一定程度上流露一个地方特有的气质。自北往南流淌着的汤水,北魏时期被水文学家郦道元勘察载入《水经注》,“汤泉入沂”成为一条河水纳入世人视线的第一个注脚。 旧日的三眼汤池即坐落于汤河边,为汤头西北村所辖。而今,涌现汩汩温泉的泉眼难觅踪迹,只留下男汤、女汤,赖汤的称谓流传。站在被指认的已掩埋于绿化带下的故址,令今日的寻访者心生遗憾。汤河边立起一块块崭新的文史碑。石刻历历在目,有山有树有人有泉,关于祈福,关于男女争汤,“野馆汤泉”跃入眼目。一块题为“贤聚”的石刻背面,有文字明述:“汤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此图主要展现历朝历代名流贤士对汤头流连忘返的场景”。 汤山在外人眼里不像一座山。如果没人提醒脚下就是汤山了,寻访者断然不会把这片只是呈现出起伏的地面叫做山。 匍匐着的汤山内敛含蓄,汤头就坐落在汤山上。温水侯路是由汤水直抵汤山的一条捷径。这条穿越镇子塑造了又一个十字路口的路是一杆标尺,出其不意地丈量着山的曲线。看起来没有什么奇怪的了,汤山就在脚下。居于东边的汤山果真占据了好地势,自上而下,以绵延的漫长的视线,静观眼下。 站在汤山上,才想起此前驻足的该是山的另一侧。那天,被另一条路引领,攀上路旁的制高点,有一块被掘去了大半的山石裸露,显得空洞洞的,附近地上有火烧过的痕迹。这座曾经的火山,早已停止了自己的思想活动。大路对过便是那家显赫一时的旅游度假村。如今,紧闭的大门一并锁住了曾经的繁华和眼下的寂寥。路边一名等车的妇女,眼神飘忽,时而瞥向大路尽头,时而疑惑地打量着山上那几个陌生人。 一路上随处可见的标示牌,道出一声声温情十足引人注目的呼唤——“为了你,这温泉流淌了千年”。看着的人不禁心旌激荡,周身暖意。其实,相对于一个个擦肩而过的人,萍水相逢终究浅薄,汤山才是那个最钟情的守望者,有着难以置信的执著和坚韧,正是它眼望着这温泉流淌了千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