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1年12月15日
作者:
-
【PDF版】
|
|
|
本报记者 李晓闻 2011年被认为是“政务微博元年”。在许多政务微博上,官腔官调变成了网言网语,平时一本正经的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开始“围着群众转”(本报12月14日A17版曾报道)。 政务微博确实聚集了不少人气,有数据显示,开通不足一月,“上海发布”在腾讯微博的粉丝数量就达到了63万。不过,与叫好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群众的质疑声。随着“淘宝体”陆续被政务微博采用,不少人开始对政务微博“含糖量”过高的语言形式表示不接受,有人甚至说,政务微博就是“卖萌”的。我们看不见政务微博背后的“博主”是谁,但我们看得见,不管是多有权威的部门,都照样在一条条微博下受尽网民讥嘲,微博上的一句话、哪怕一个字都可以被网民拿来开心半天。 网络时代,网民个体掌握了真正的话语权,谁也无法去指责网络另一端的人说话不中听。然而,这些在网络上绞尽脑汁、尝试用各种“体”来取悦群众的政务微博,即使不被尊重,也不应该被过分指责吧。不管怎么说,发政务微博的人,已经走出了亲民的第一步,而且正在试着与群众打成一片。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使政府和群众互动,及时沟通。也许当前很多政务微博仅仅是政府部门的传声筒,但笔者认为,对于平日里严肃的政府部门来说,愿意选择微博这样一种当下流行的方式传播信息,至少说明这个部门愿意与基层的广大群众积极交流。开通政务微博的部门,或是把微博当成了一种娱乐,或是把它视为工作的一部分,无论如何,“与群众及时沟通”这一步总算是迈出来了,亲,给点掌声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