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民企创新的三才之道
  • 2011年12月16日  作者:
  • 【PDF版】
  唐一林爱看书、爱学习。他总能从古今中外庞杂的书籍中,把隐藏在文字后面的各种抽象的、或者一般性的原理,转化为解决圣泉集团当前所面临的困难的个性办法。
  他说,学习要致用、活学要活用。
  唐一林也写书。他和所有的圣泉人一道,在岁月的底稿上,正在创作一本大书。它没有文字,却饱含激扬的力量。
  他说,圣泉无历史,我们仍年轻。
  从时光缝隙管窥,圣泉集团30多年划过的独特曲线,闪烁着传统智慧的光芒;从经济长空回望,在600万民企转型的坐标系中,其价值又具有了更为普遍的现实意义。
  这个价值之所依、所向,并不深奥。
  历史学家说,文化决定历史,历史成就未来。预判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此之谓洞察天时之机;从中国特有资源禀赋出发,解决急迫的社会经济需求,此之谓得地利之德;引四海精英、谋天下英才之所归,此之谓聚人和之气。
  传统文化孕育出的三才之道,成就了圣泉,也为圣泉和民企的未来,指明了一个方向。
  天,以变为常。
  前人说,时也,势也。唐一林说,我们感恩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感恩于社会的进步和繁荣,感恩于历史变迁带来的机遇。同时,作为企业家,更要洞察经济形势变化的先机,把准社会的脉搏。
  因此,他从创业之初到现在不断强调,要想国家之所想、急社会之所急。他提出,要始终领先市场三五年、不断加强技术和产品储备。顺理成章,也就有了可越九天的“安特福”等跨时代改性酚醛树脂系列产品……
  地,以利为德。
  地不分大小,域不论南北。唐一林说,章丘有文化,人杰地灵;章丘也很小,只是一个小县城,培育一家全球领先的技术公司,不易。这是客观条件。另一方面,他说,作为转型中的农业大国,三农的事业很大,地广才稀。这也是客观条件。
  从一个小地,迈向更辽阔的大地,他没有放纵自己的梦想,而是坚持精耕细作,把事业的根基深深地扎进大地之中。因此,也就有了一根小秸秆撬动新材料、新能源两大领域,为推动中国制造加速迈向中国创造提供全新技术路径的大义之举。也因此,有了可驰骋市场的纤维素乙醇技术解决方案、工艺流程的出现,一个利用生物质能解决能源危机的现实路径,也随之渐渐浮出水面……
  人,以和为用。
  财聚人散,财散人聚!这是古圣先哲的人生智慧,也是今人实现产业梦想的良方。唐一林说,我们是用五湖四海的人,来干五湖四海的事。当然,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创新,不是闭门造车;创新,不能全靠一己之力。这不符合经济效益原则,也不符合技术创新的科学规律。
  唐一林说,我们要站在世界巨人的肩膀上。因此,在为农民再造一个地球的愿力下,在超前的薪酬体系和事业愿景两轮推动下,他不仅在公司内推动了全员创新体系的探索,更是推动了国际、国内科技合作体系的建立。因此,也就有了3500名员工24小时开动的头脑风暴,有了流淌在七个研究所的实验室中,那些数不清的设计方案、配方组合……
  难能,才可贵。了解了唐一林,了解了圣泉这一路艰辛的脉络之后,许多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居安,要思危。唐一林对自己的要求则是,常思求变之策,才得久安之道。
  唐一林说,创新是一种生活状态,不是结果。即使到现在,公司开会时,大家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都还会有很大的争议。到底行不行,即使产品到了客户手中,都还不放心。另外,要领先市场三五年、要始终走在市场前面,这要对市场有预判、要引领市场,更需要狠下心投入,投入就会有很大的风险。创新就是去承担风险。
  但是,唐一林最后说,最大的风险是不投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