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麦秸编织手工编出大市场
为适应市场需求,政府正在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 2011年12月21日  作者: 文/片 本报记者 袁沛民
  • 【PDF版】
  庞维真家中的麦秸手编制品
  庞维真演示麦秸手编
  麦秸手编用到的工具
  麦秸手编像是十指间的舞蹈。薛城区沙沟镇庞庄村的人们,把普通的麦秸和高粱皮编织成既经济又耐用的生活用品。过去,麦秸手编曾是庞庄村人主要的经济来源。而如今的麦秸手编,却在探索一条符合时代发展的道路,以突破年轻人不愿意进行手编的困境。
有长达400多年的历史
  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的清朝初期,庞庄村里的人就开始用麦秸进行手编活动,由于早期编织的物品主要是草囤子,因此历史上也称手编为“砌草囤子”。草囤子又称“气死猫”,寓意是无论猫怎么折腾,也打不开草囤子拿里面的食物,这说明它的封闭性较好。后来,编织的品种越来越多,但多以实用为主,与百姓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种类达5大类,35种。从家庭生活用品,如馍馍囤子、筐、笼、锅盖等,到酒厂、酱油厂用的大缸盖,品种齐全,容量不一。
  庞庄村编织手艺曾经很红火,特别是解放前后,农村经济不发达,编织工艺也相对不太复杂,老百姓在家里就能编织,小孩从小就开始学。比如编馍馍囤子,初学者技术弱就编底盖,而技术过关者则编帮,所以形成了流水线生产,规模很大,销售市场遍布很多省市,南到安徽、江苏、北到兖州,东到临沂,西到沛县。
  作为沙沟镇庞庄村人们劳动成果的结晶,麦秸手编对推动庞庄村的经济,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既是民俗活动的工具,又是民俗活动的载体,是一种民间土生土长的手工艺品。曾经就有过“李楼(村名)的篓子,黎旭(村名)的席子,庞庄的囤子上满集”的说法,方圆几百里只要看到卖囤子的人就知道是庞庄的人。
78岁传承人动作娴熟
  庞维真今年78岁,十几岁时开始学习手编,麦秸手编伴随了他一辈子,作为麦秸手编的传承人,年近八旬的庞维真编起麦秸来依然熟练。庞维真告诉记者,学习手编几乎没有什么技巧,小时候长辈给他起一个头,他在旁边一边学一边编,慢慢地就熟练了。
  由于编织出来的囤子吸水性强保温好,特别适合放置馒头,庞维真回忆,当年经常有人到村子里定制。据了解,麦秸手编品之所以适合放置食物,与它的选料有关系。开始种植冬小麦时,要选择优良的品种、优良的土地,再施大量土杂肥料,经过精心浇灌、除草、防病、治病,以便确保小麦秸杆长势旺,麦秸直、壮、亮。在收割的时候,必须用手工镰刀割,保证麦秸不会受到损坏。
  庞维真介绍,编制前需要对原料进行处理。首先将存放的麦秸取出,浸泡于清水当中,按照编织用量进行轮换浸泡,取出进行小晒,保证麦秸既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湿,这样麦秸在编制过程中才能有一定的韧性、不易折断。编制过程中,还会将高梁秸皮分成细条状,作为麦秸草编过程中的穿线,作为框架,起到固定的作用。

曾经几家人围在一起编织
  上个世纪60年代是庞庄手工编织最为兴盛的时期,当时工业经济迅速发展,枣庄矿企业多工人也多,此时蒸饭的蒸笼最为畅销。许多企业的食堂都前来购买,间接带动了煎饼筐、锅盖、草囤子的销售。当时,一个能卖五六块钱的麦秸编织品吸引了许多的庞庄人参与编织,从田地里回到家就开始编织。
  据庞维真回忆,那时候几乎家家都有人编织麦秸,一般都是夜里干,一干就是一夜,有时为了省灯钱,好几家人则聚在一起围着一盏灯编。编好了以后,凌晨一两点钟的时候再拉着车、挑着担到附近大的县市里去卖,每次编织的东西,刚拉到集市就被抢购一空,因此村里的人又多了一种收入渠道。由于当时村里的人整夜忙着编织,不休息,所以村里的治安很好,基本没有被偷过。
  “后来许多人有了正式的工作,晚上下班后还是会一边看电视一边编麦秸,作为副业挣钱。”庞维真说。目前编织麦秸几乎已经成为庞庄村人的一种习惯,庞维真的儿子儿媳等也都会编织。

如今年轻人会编织但却不愿干
  庞维真告诉记者,由于现在的年轻人几乎都是看着父母编麦秸长大的,因此他们也都会编织,但是真正愿意在家编麦秸的年轻人几乎没有。
  “出去打工比在家编麦秸赚的钱多,所以年轻人没有在编织的了,现在剩下的十几个编织麦秸的人都是老人。”庞维真说,除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外,规模上没有大发展,艺术品种上没有改进,产品档次较低,多种原因导致麦秸手编制品市场的需求量逐渐减少。
  针对这种现状,相关部门采取了一定措施。比如组织专门人员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对相关技艺进行专题拍摄,保留第一手资料。庞庄村委会每年都会组织庞庄手编参加附近省、市举办的活动,对庞庄麦秸手编进行宣传推广。
  镇政府组织对进行麦秸手编的人员进行艺术培训,开发档次较高艺术性强的新产品,同时推介庞庄手编参加山东省及枣庄市的民间手工艺品展览活动。
  为生活需要而产生的麦秸手编,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渐渐不适应社会的需求,只有摆脱桎梏,进行艺术化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让麦秸编织持续生存下去的道路,让手编脱胎换骨地焕发生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