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修谱记
本报记者韩杰杰
  • 2011年12月23日  作者:
  • 【PDF版】
  郭德正老人参与了《王氏五甲宗谱》的续谱工作。
  郭氏族谱
  两年跑了一万公里

  有一句顺口溜形容清代潍县四大姓:常疃张,张氏王,鱼店街谭姓,南流郎。
  “张氏王”指的便是寒亭张氏村的王姓,其始迁祖为宋代王明。
  据家谱记载,宋初,山西太原人王明考取进士后,授任潍州北海县令,落户张氏村。随着王氏人的开枝散叶,张姓愈少,王姓成了大族,故有了“张氏王”的称呼。明朝景泰年间,王钊出继舅父,更郭姓,为郭钊。这便是寒亭民间所称的“郭王一家”的来源。虽更姓,不过郭姓男子还在王氏续谱。从宋至今,王明的后代已有10万多人。
  74岁的郭德正,是王氏三十四世孙。1997年退休后,他着手整理家谱。“文革期间,家里的族谱已被烧光,但族谱流传那么多年,在自己这一代失传,该多可惜。”
  他隐约听到他的老家郭家楼村与南柴埠营关联甚深,而南柴埠营是张氏村分出来的。
  为了弄明白,他便去南柴埠营打听。幸运的是,辗转问了几位村民,竟然打听到一位有《王氏五甲宗谱》1884年版本的老人。这本宗谱是老人文革期间偷偷保留下来的。那时他被派看守三大箱待烧的谱书。他偶尔翻看了一下,发现自己的爷爷编写了一套,便将那一套四册家谱偷偷藏在大衣里,带回家一直藏着。直到后来,家谱的重要性被重申,他才拿出来。
  在谱书中,郭德正找到了曾祖父的名字,终于寻到了根。而1884年这版谱书,成了王氏五甲续谱的唯一依据。
  修谱看似容易,但由于人多面广,如何联络,成了最困难的一步。作为号召人,郭德正先后到20多个村子实地联络,确定联系人。由于族谱已经120年没有记载,为了保证准确性,他几乎是事必躬亲,挨村走访,核实,足迹遍及寿光、诸城、安丘、平度、莱西。两年间,开车跑了一万多公里路。车到不了的地方就靠步行,一走就是10几里路。很多时候,车马劳顿,面临的却是找不到人的局面。
  就这样,由点及面,郭德正跟族人一点点梳理脉络,经过两年不停的奔波,时隔120年,《王氏五甲宗谱》续谱完毕,崭新面世。

修出一堆珍贵文物

  郭氏家谱于康熙26年(1687年)建立,目前潍县郭氏族谱第七次修续正在进行,续修的原版是1936年的版本。这是目前所知流世最晚的版本。
  22日,在郭味蕖美术馆二楼,七位平均年龄70岁的老人正在仔细地整理资料。郭氏修谱动员了全族,不过由于时间富裕,多数工作是退休的老人在干。这次预计要为1万多人续谱,工程可谓浩大。  
  郭氏三百年来文脉不断。据家谱记载,始迁祖郭礼,为山东聊城高唐人,后来潍设帐教书。至1936年,家谱上记录的(只男子)已有5022人。历史上七品以上官员有242人,九品以上则有480人。换做现在,相当于每十个人中有一个公务员。
  郭氏文史研究会成员郭毅千说,续谱工作今年初开始。续谱过程中,不但收集到了很多失散族人的信息,还发现了不少珍贵的文物,如清光绪戊戌科朝考的殿试卷、两份硃卷、郭氏的祠堂条规等等,对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实物证据。
  他说,家谱记的不是家长里短,而是站在比较客观的角度,对先人的生平进行记录,因此家谱也是研究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料,与正史、方志互为补充。
  今年就有一位就读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的学生致信郭氏文史研究会,说他参编山东文献集成,需要查阅郭佑之的材料,但查阅了很多档案馆,只查到只言片语,问郭佑之是否是郭氏人,族谱内是否有所记载。郭毅千经过查阅,在家谱中发现有1500多字的关于郭佑之生平事迹的介绍。正因此,解了学生资料收集之困。还有潍坊三里庄编写村志时,也前来咨询郭氏人口迁徙,以佐证村庄的历史。还有郭家庄,为何全是王姓人?查阅家谱才知该村原是郭氏族人郭尚友的佃户村,村民都为其种地,后来便更名为郭家庄。
  郭毅千说,修谱彰显了族人的凝聚力,目前族里已有67人捐款,总额近6万元,用于出版谱书。一位族人还无条件支付了16万元的印刷费。部分人还捐出了书画进行义卖。他提到,一位长年在外的族人,为表达思乡之情,他便将本名“郭思曾”改为“郭思家”,得知修谱后,主动捐款2000元。而居住在银川的郭焕章,因在外地回不了家,出不上力,便捐了1万元钱用于支持修谱,而他每月的工资仅有1000多元。

十年间修谱成潮

  家谱一般是10年一填名,30年一小续,60年一大修。不过,记者了解到,上世纪30年代以后,由于动乱、“文革”等特殊的历史背景,潍坊多数家族都没有续谱。1984年,国家发布《关于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人们渐渐又重视起了家谱。尤其是2000年以后,各地修谱热潮迭起。 
  近十年,在潍坊,清池牟氏、诸城丁氏、高密邱姓、临朐马氏、昌邑安氏、张氏王姓、潍县郭氏等,都已完成或正在修家谱。临朐县档案局近日从社会上征集到了一批家谱,共43套81册,多是2000年以后续修的,这说明了各姓氏对修(续)谱的重视。
  高云禄老人很早便知晓家谱的重要性,并积极搜集有关史料。两年前他还参加了全国高氏宗谱的编纂。如今《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已完成并出书,共计200多万字。由于修谱是民间行为,资金有限,总谱修完后,只印刷了约1000套,市面上并买不到。他作为编委,拿到了两套珍贵的总谱。12月20日,他将一套捐给了潍坊市图书馆,供市民查阅。
  他说,市民平时查阅有关高氏的族人,可从总谱中查到准确和比较详实的资料。
  记者从潍坊市图书馆、潍坊市档案局了解到,目前市图书馆、市档案局收藏的潍坊本地的家谱还很少。据分析,传统意义上来说,家谱是家族产物,一般不外传,尤其是以前,家谱都是手写,数量十分有限。虽说现在家谱改为印刷品,不过也不公开发售,流传范围比较局限。不过,作为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谱可与官方记载互为补充,有条件的家族可贡献出家谱,供社会查阅,市民共享。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这千古一问,在世代相传的家谱中便蕴含着答案。
  平民们的接力寻根,不仅谱就了家族发展的历史,也如同正史、方志一样,“丰满”了历史档案。
  近几年,潍坊兴起一股修谱热,不仅修出了许多失散多年血脉相连的族人,也修出了一堆家族故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