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2年01月06日
作者:
-
【PDF版】
|
|
 | 在青岛福州南路一工地上打工的林爱国,得知“小年”前能结清全部工资后非常高兴。
本报记者 张晓鹏 摄 |
|
本报记者 宋珊珊 远离家乡,抛下妻儿老小,在城市里干着脏活累活,住着冰冷透风的屋子,忍受着思念……这一切,都是为过年时带着“血汗钱”回家,给家里置办点东西,为孩子付学费,给媳妇买新衣。近日,本报记者走进青岛多家建设工地,感受工人讨薪的喜怒哀乐。 合同在手,不怕欠薪 2011年12月19日,记者在青岛福州南路的泛海名人工地见到林爱国时,他正在和工友箍钢筋。35岁的林爱国来自江苏连云港,做钢筋工已有七八个年头了。 平日里,林爱国一个人在外打工,老婆在家照顾上初一的孩子。一家老老小小,都靠他在外面干活赚钱养活。 “一年能拿回家四五万吧,还行。”憨厚的林爱国说起家人就一直笑。林爱国所在的项目将于农历“小年”前放假,他现在最想的就是结清工资回家过年。 林爱国告诉记者,他在这个项目干了大半年,每个月拿千把块的基本生活费,等着年底的时候结清工资,带回家过年,为孩子付学费,给老婆买几件新衣服,给家里添点新东西。 “还行,工资发得还及时,要是欠钱,我就不来了呗,在哪儿不是干。”林爱国告诉记者,他跟分包单位都签了正式的劳务合同,不怕企业欠薪,“这个项目还可以,工资给得还及时。” 先回家过年,再回来要钱 不是每个人都像林爱国这么幸运。在青岛即墨一个项目做油漆工的朱纪伟正为工资发愁。他跟另外3个河南周口老乡,在即墨一家工地干了两个月的油漆工。活干完了,工地还欠他们18000多元工资没结清。 “我们去年8月份就干完活了,但是一直没拿到剩下的钱,一个老乡家里有事先回去了,我跟另外两个老乡一边在别的工地干活,一边要工资。眼看就过年了,真是愁死了。” 朱纪伟告诉记者,他们干的工程是最后收尾的活,所以没签劳务合同,导致要钱特别难。“我以前在沈阳找活干,今年第一次来即墨打工,想着离家近点,但没想到要钱竟是这么难。” 一家老少盼着他带钱回家,朱纪伟说自己现在能做的只有等待。 1月5日,记者再次联系到朱纪伟,得知他仍未要到工资。“马上就要过年了,熬不住了,只能先回河南老家,等着过完年接着要。” 莱西人张吉亭也被欠薪困扰着。2011年4月,他介绍10个老乡到即墨一家工地干刮腻子的活,当时约定一天300元工钱。这个活17天就干完了,按照约定人工费共5万多元。虽然从去年6月份开始他就跟建设方讨要工资,但一直没有拿到钱。 “从来没想到会出这样的事,现在就想赶紧把钱要回来,要不我这年也没法过了。”张吉亭说,由于都是老乡,又是他介绍大家去干活,工人们要不到工资就去找他,他愁得不行。 张吉亭告诉记者,当时他是跟一个吕姓小包工头接的活,因为活不多也就没签什么劳务合同。没想到现在对方不承认了,“上次要钱的时候,他一会儿说认识我,一会儿又说不认识我,我们已经录了音,希望这个证据能管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