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堆绣达人刘宪堂:
用布头“堆出”锦绣画卷
  • 2012年01月13日  作者: 本报记者 李德领
  • 【PDF版】
  ◥一朵花瓣需要复印、剪、加衬、裁、粘、拼花6道程序。  本报记者 李德领 摄
  刘宪堂的堆绣手艺是祖上传下来的,但他真正开始做堆绣是在自己46岁的时候。
  今年55岁的刘宪堂,对老祖先的手艺进行了整理、挖掘,并结合中国牡丹画,使堆绣在花卉、人物、动物、鸟类、绘画效果与画面色彩上更加绚丽;同时,他将水墨画的渲染、工笔画的线条、版画的浮雕溶为一体,使牡丹堆绣画更为生动。

  业余时间
都是在工作室度过

  记者刚进刘宪堂在定陶陈集镇的办公室,便被挂在正中间一副《玉兰花》深深吸引,含苞未放的花朵形象逼真,错落有致的线条有这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如果不仔细看还以为是一副风景画。“这幅玉兰花长2米,宽1.4米,今年8月份开始做,直到10月份才做好。”刘宪堂告诉记者。
  在刘宪堂办公室的右侧有一个小门,推门进去,仿佛进入了一个堆绣的世界。中间一副板案占了整个工作室的四分之三,这是刘宪堂作画的地方,而墙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堆绣,有百荷花、花开富贵、平安富贵……个个都是惟妙惟肖。
  “我在这个21平方的工作室已经工作了3年,除了吃饭、上班,其余时间都是在这里度过的,这里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制作一朵花瓣
需要6道程序

  “白天很少有多余时间,这些作品大多是我晚上做的,有时凌晨3点就起床作画。”由于白天人来人往,太喧嚣,刘宪堂就把作画时间集中到了晚上或者凌晨人少的时间。
  今年55岁的刘宪堂从2003年就开始做堆绣,起初粘些小东西,慢慢地就对堆绣产生了兴趣,“我做的第一个堆绣是简单的牡丹图,经过几次修改,看着很有成就感,邻居来我家看到我堆的牡丹图时,他们都不相信是我做的。”刘宪堂指着第一个做的牡丹图笑着告诉记者。
  “他只要有点空,哪怕只有十分钟时间,也要在工作室剪一朵花瓣。”刘宪堂的老伴曲玉兰说:“起初我很不赞同他做堆绣,天天拿着剪刀剪啊剪的,但后来看到他对堆绣的执着,也就不反对了,现在我也可以给他打打下手。”
  现在刘宪堂大约创作了200余幅堆绣作品,以牡丹为样本的堆绣占了大部分。“菏泽是牡丹之乡,我要把让所有的人知道牡丹花还可以这样做。”
  在工作室的板案上,一副长4米,宽1.6米的牡丹图,刘宪堂创作了4个月。牡丹花瓣层层相叠,错落有致,很有层次感。“你可别小看这个花瓣,一朵花瓣需要复印、剪、加衬、裁、粘、拼花6道程序。”
  “制作时,先把画复印到白纸上,然后剪下来,加上海绵为衬,再裁下来粘在画板上,最后把花瓣拼在一起。”说起制作花瓣的过程,刘宪堂侃侃而谈。
希望能将堆绣手艺传承下去
  尽管刘宪堂的堆绣手艺是祖上传下来的,但他从2003年才开始做堆绣,2010年才有了第一个客户。用老刘的话说就是,现在还没有正式销售,来买堆绣的都是通过熟人介绍而来。
  “现在做堆绣的人越来越少,我不能让这门手艺砸在我们这一代手里。”接下来,刘宪堂准备年后扩大规模,办个堆绣培训班,让更多的人了解堆绣,熟悉堆绣。
  “做堆绣是件很繁琐的事情,首先要耐得住寂寞,因为每天都是与小布条打交道,一个小花瓣就需要6道程序,在手中反复拿捏,如果其中一个程序出错,就得重新再做。”天天和剪刀打交道的刘宪堂手上已经起了厚厚的老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