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大运营商同获非金融类支付业务许可证
近距离无线通信支付开局
  • 2012年01月18日  作者:
  • 【PDF版】
  不用现金,甚至不用信用卡,拿手机一刷,轻松完成支付,这是人们对于未来移动支付的憧憬。
  这需要移动运营商运营一项业务—电子支付,而运营商们也早就看到了其中的市场机会。现在,中国的三大运营商可以大干一场了,因为它们同时拿到了支付牌照。
  2011年12月31日,央行发布了第三批共61张非金融类支付业务许可证,名单中就有中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联通沃易付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和中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它们分别是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的支付子公司。此次许可牌照允许上述三家公司开展移动电话支付、银行卡收单等两大业务,电信和联通的两家公司还可以开展固话支付业务。
近场支付即将开局
  事实上,三大运营商开展移动支付业务已有多年。中国移动早在2001年就已经推出“手机短信银行”业务;2002年,国内第一个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和第一套移动电话自动售货系统就已经在重庆正式商用。但是此前的移动支付仍以远程支付为主,即通过STK、短信、WAP等方式以及时下流行的手机客户端来完成交易。这事实上是用手机代替电脑进行网上支付。
  在国际范围内,近场支付和远场支付之争尚无定论。欧美国家的移动支付以远程支付为主,因为其信用卡服务发展成熟。在中国,两种模式都已经有了进展,中国电信推出的翼支付就是目前国内近场支付的最好例子;而支付宝和银联推出的手机客户端则成为远程支付的代表。但是在远程支付模式中,运营商只是一个通道,主导权掌握在银联这样的金融机构和支付宝这样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手中。
  而射频、红外、蓝牙技术的渐趋成熟,让近场支付有了实现的可能。在这种支付模式下,只要把NFC芯片植入手机,无需进入手机系统进行操作,只需像刷公交卡一样把手机往一个类似POS机的终端上面一刷,就能实现支付。
硬件条件初步具备
  目前,世界上的主要手机厂商,都已经开始在自己的手机中加载NFC功能,操作系统方面,谷歌Andriod2.3系统中就已经集成了NFC技术,相传微软Windows Phone也将在平台上搭载NFC技术。
  而要NFC真正实现,还需要电信运营商和拥有POS机终端的银联等支付系统参与其中。但是在中国,这两个阵营的步调并不一致。目前国内的频率有两种,一个是以银联为标准的13.56MHz频率,另一个是中国移动自主开发的2.4GHz频率。银联采用的13.56MHz的频率是国际通用频率,现有POS机和公交车刷卡器采用的都是这个频率。如果采用这个频率,银联就可以利用现成的基础设备迅速扩张,不用再进行重复性建设。
  中国移动同样有自己的筹码,虽然2.4GHz的频率看似非主流,但是它可是中国移动电话市场真正的霸主—6亿用户。而且中移动的用户对自己的运营商有较强的品牌认可。两强相争之下,运营商阵营中的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选择加入到银联的阵营中。
  中移动也想打破这种僵局。入股浦发银行之后,中移动联手浦发推出了“中国移动浦发银行借贷合一联名卡”,这张卡集成了电子现金小额支付功能,它采用的就是13.56MHz的标准频率。另外,在2010年6月时,中移动一位高层则透露,中国移动正在研制兼容2.4GHz和13.56MHz标准的RF-SIM卡。银联推出的NFC支付则采用了一种SD-NFC的模式,中国移动的手机插上这种SD卡,也可以转到13.56MHz的频道上来。对用户来说,要应用NFC支付功能,不一定要购买NFC手机,还可以直接更换SIM卡。
  除了解决行业标准外,各利益相关方还需要寻找成熟的商业模式,如何建立跨行业的产业链实现共赢是今天移动支付产业的关键问题。目前,无论是运营商还是银联还是第三方平台都没有拿出一个详细的规划。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移动支付市场潜力巨大。
    据《第一财经周刊》
  相关链接
近场 支付
  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即时通过手机向商家进行支付,支付的处理在现场进行,并且在线下进行,不需要使用移动网络,而是使用手机射频(NFC)、红外、蓝牙等通道,实现与自动售货机以及POS机的本地通讯。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离无线通讯是目前近场支付的主流技术,它是一种短距离的高频无线通讯技术,允许电子设备之间进行非接触式点对点数据传输交换数据。该技术由RFID射频识别演变而来,并兼容RFID技术,其最早由飞利浦、诺基亚、索尼主推,主要用于手机等手持设备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