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是什么让我们感觉年味越来越淡了
  • 2012年01月20日  作者:
  • 【PDF版】
  虽然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传统的农业文明正在急剧转型,但围绕春节的家庭聚会却是建设新文明的良机。在此期间,少一点物质的来往,多一点精神的交流,或许可以让我们重新找回过年的快乐和过年的味道。
  □本报评论员 王封

  几回回梦里回故乡,春节临近,需要回家过年了,很多人却变成“恐归”一族。对于不少打拼在外的游子而言,春节回家还是不回家,真的成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甚至是一种难言的负担。
  那么,是什么让我们回家过年的渴望不再强烈,乃至有些怨言?是什么让我们春节的年味儿越来越淡?除了春运挤火车,除夕看春晚,春节是不是还应该有新内涵?
  众所周知,我国历史悠久的春节,形成和发展于农业文明时代。在生产力落后、交通不便、文娱活动匮乏的条件下,新春佳节不仅寄托着人们的祈求和希望,还给人们带来平时无法获得的物质享受与精神满足。  
  记得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我还听着“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过年”的歌谣过年,那个时候,物质生活远没有现在富足,过年意味着能吃上一顿肉,穿上新衣服。即便是很穷的家庭,过年也得设法改善一下伙食。一进腊月,空气中都弥漫着扑鼻而来的年味儿,无论大人小孩的脸上,都洋溢着喜庆。
  如今,春运期间一票难求,远在外地工作的人要想回一趟家,着实不易,旅途颠簸,舟车劳顿,让人心力交瘁。而回到家,故乡虽然也旧貌换新颜,但发展的脚步肯定远远落后于自己生存生活的城市,故乡的魅力正在一天天衰减。对于在外地工作求学的人来说,如果父母长辈搬离那方热土,那里很可能就成了回不去的故乡。
  而且,由于工作、生活等方面的种种压力与困难,“常回家看看”越来越难,空闲时间真的是一种奢侈品。“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在现代社会里已经很难恪守。
  因此,元旦之后的春节,尽管地位很重要,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亟需注入新的内容,才能焕发持久的生命力。仅仅是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顿年夜饭,拉拉家常,走亲访友,看看电视节目,势必让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失去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功效,长此以往,春节与一般的节日没有太大区别。近年来各种洋节受到年轻人的钟爱,而传统节日受到冷落,即是很好的说明。
  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家庭伦理。虽然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传统的农业文明正在急剧转型,但围绕春节的家庭聚会却是建设新文明的良机。在此期间,少一点物质的来往,多一点精神的交流,或许可以让我们重新找回过年的快乐和过年的味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