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2年03月02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赵兴超
不知道被谁泄露个人信息,预订房子的泰城市民赵先生,频繁遭到装饰公司电话、短信骚扰,推荐装饰产品和服务。一些装饰公司表示,泄露客户电话的途径有很多,现在已经成了一个产业,2000个电话号码开价一万。(齐鲁晚报2月28日C04版报道) 买房本是个高兴的事,装修也是必经的步骤,可为了抢生意不计后果地联系潜在客户,就成了一种骚扰。更可怕的是,这种骚扰已经成了规模,建立了恶性产业链。 对装修行业来说,积极笼络客户无可厚非,但前提是合理合法,而非不择手段。招财进宝的方式有很多,客户也是多种多样的,大多数人都不会喜欢如此集中强烈的轰炸。微笑服务、缄口沉默的方式,反而或许能招来更多客户喜欢。况且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招不来财反遭市民厌恶,还有可能面临刑罚,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反观这条产业链,虽然给单个市民带来的只是生活上的烦恼,但整体来说,已经触犯相关法律。普通市民有苦没处说,公安机关等职能部门应该介入调查。从银行办理按揭,到房屋合同备案,再到预定房子登记,有许多步骤可能泄露个人信息,这不是无从查找的理由,反而提供可能出问题的环节。从头查起,凡是接触到客户个人信息的人员和机构,都要一查到底,背后都可能藏着一条黑色产业的蛀虫。匿名或用短信群发器发送短信的方法,也有迹可循,采用技术手段,早晚都能清除这个社会的毒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