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2年03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早期德建林务局主楼。 | | 上世纪20年代青岛报纸上有关农林事务所的报道。 |
|
□于涛 衣琳 在中国林业发展史上,民国初年是第一个发展高潮。当时由于对林业重要作用认识的提高及西方林业思想的引进,林务机关和相关的民间社团呼之欲出。在此大背景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由实业部下设的农务司主持林政。1912年,又正式成立了农林部。1913年2月,森林资源相对丰富的东三省才正式设立了林务局。然而,这些部门都要比青岛胶澳租借时代的林务署晚十多年。可以说,青岛农林事务所正是近代中国林业管理机构的探路者。 早期林业建设初具规模 1898年,德国在租借胶州湾后,为涵养水源、美化风景、防止风沙,即着手造林,设置专门管理机构——林务署,经营官民造林、市街绿化、果树栽培、苗圃培育及公园管理,并派当时德国有名的农业技师郝司来青进行指导,此为青岛农林事务所之前身。成立之初,林务署便开始查勘官荒、收买民地、取缔乱砍乱伐、宣传种树之利,奖励人民造林,取得了明显成效。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人从德人手中接管青岛,林务工作仍承袭旧法,并开始涉足农业,将李村前德华学校农科实习地改为李村农事试验场,作为培育种子、开展农业试验的场所。后将农场面积由原来的80亩扩充为350余亩,并开辟果园、增筑厮舍,还多次举办农产展览会,为当时的农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922年,北洋政府接收青岛后,初并设林务局和农事试验场,分掌林农两业。后因经费支绌,于翌年3月合并,更名为农林事务所,直属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继续从事林农的试验推广工作。我国林学界前辈及知名人士凌道扬、李可良等均在此期任职于该所。合并后的农林事务所掌管官有林之计划、经营,民有林之监督、奖励,树苗之培育、试验,林木砍伐及整枝,农产、畜产之计划、经营,种子改良试验,农业气候观测,市内公园及行道树之管理等。设所长1人,初设造林、农事、树艺、管理4科。1924年1月,又改组为技术、事务2组,上述4业务由技术组统掌之,事务组则掌管总务事项。 成立之初,农林事务所即在胶澳地区推广造林奖励办法,规定凡在胶澳商埠区域以内,无论个人或团体申请造林,经农林事务所许可,属勘定的造林区域以内,均可享受造林奖励办法。奖励办法有三种:一是无偿给予树苗或种籽;二是派技术人员为其计划造林或指导作业;三是为其造林地配备森林警察或请当地乡董地保担负保护之责。 后期细分林业管理 1929年,国民党政府接管青岛,农林事务所仍沿用旧名,改隶于社会局。第二年3月,由于行政经费支拙,遂经市政会议议决,改隶于市政府。设所长1人、科长3人、技正2人、技士5人、科员2人,并可酌用技佐办事员及雇员,据记载,当时全所有职员26人。 农林事务所内部设总务、农务、林务3科,科下设股,该所职能进一步细化和深化。总务科主要职责是文书处理、编撰统计、保管产品、交换给予售出事项、会计事务等。农务科下设农艺、园艺、畜牧、推广4股,主要职责是作物园艺畜牧的试验改良指导推广事项、动植物病虫害的研究及防治事项、公园设计改进及管理事项。林务科下设造林、育苗、保护3股,主要职责是苗圃的计划及管理事项、官林计划经营及保护事项、民林的奖励及监督事项、全市行道树的设计管理及保护事项。 1938年日本侵占青岛后,建立农林事务所,初附属于治安维持会。1939年,青岛市农林事务所发行了《青岛市森林面积全图》,对青岛全市(市区和郊区)森林进行了分类标注图示。这一时期,李村农事试验场划归华北农事实验场青岛支场,农林事务所改隶建设局。 抗战胜利后,仍恢复战前体制,李村的华北农事实验场青岛支场与农林机构合并为农林事务所,隶属于市政府。下设三科(一二三科)、两室(会计室、人事室),一科为总务,计分庶务、文书两股,二科为农务,计分农艺、园艺、畜牧、推广四股,三科为林务,计分林务、管理两股,再加森林警察队。后来,又有所调整,将总务科由原来的两股调整为文牍、会计、庶务、售品四股。同时,分设东镇、李村、崂山、阴岛、薛家岛、夏庄等处苗圃和行道树苗圃,并在崂山设分所一处。设所长1人,科长3人、技士及技佐11人,科员及办事员4人,调查员5人,队长1人,书记7人,工监2人,共34人。 林业部门的演变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后,市军管会实业部接管农林事务所。该所原有员工158人中,150人留驻所内,并组织护林队昼夜看守中山公园,使仪器、档案及重要物资未受损失。当时,该所辖有李村农场、湛山木场各一处,若鹤山、青岛山等数处山林,东镇、三台、陈岛、崂山等6个苗圃及中山、海滨等5个公园,树苗180余万株。解放初期,农林事务所积极进行苗地锄草、播种刺槐、布置育苗、造林修剪等工作,受到了人民政府的表扬。 1952年,农林事务所划归市城市建设局领导。1956年,成立市农林处,直属市政府领导,替代农林事务所掌管全市的农林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