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37 N,119 E入海口边的赶海人
  • 2012年05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小清河入海口处,赶海的妇女们头戴彩色头巾,手持工具,潮落而作,潮涨而息,捡拾泥螺。
文/本报记者 赵松刚 周锦江 片/本报记者 孙国祥
  在寿光市羊口镇,小清河汇入渤海。每年四五月份开始,只要天气好,附近都很热闹,附近村落里在家闲着无事的妇女会被招募至此,捡泥螺。她们戴鲜艳的头巾,脚穿高至腿根的胶鞋,腰上别着一个裹好的布袋,左手拎一个塑料桶,右手把一个特制的网兜。潮落而作,潮涨而息,这是赶海,每年这样的情景会持续至10月份。
离海最近 的地方
  5月2日。从羊口镇区向东驱车,一排排的巨型白色风车从车旁一闪而过。雾气越来越厚,海风越来越强烈,海岸逐渐近了。
  从羊口镇居民区到小清河汇入渤海的位置,驱车大约需要半个小时。没有通公交,当地人若是要到海边,只能搭顺风车前往。
  一路上,人烟稀少。只有数不清的滩涂和随风旋转的风车。
  上午10点40分左右,终于走到尽头。记者在一座风车下发现一群围着头巾的农民。这里就是小清河汇入大海的位置了。
  在海岸上,有一座用红色的喷漆写着“检查站”的小屋。这座小屋,是方圆几里地内唯一的建筑物。这群人就坐在小屋附近的风车遮挡的阴影下,避着太阳,有说有笑。
  他们的着装与镇区的农民比起来,衣服一样朴素,是普通农民的衣着。这也显示着他们的身份。不过,仔细查看会发现,他们却统统穿着皮革做的廉价长筒靴,而且裹得严实异常。
  不约而同,他们为这个海滩上的泥螺而来。
  小清河的入海处,有小清河的淡水,也有渤海的咸水,咸淡适宜,是泥螺最好的生长位置。这群农民就是这里的拾螺人。
  百度得知,泥螺为太平洋西岸海水及咸淡水特产的种类。体呈长方形,头盘大而肥。贝壳呈卵圆形,幼体贝壳薄而脆,成体坚硬、白色,表面似雕刻有螺旋状环纹,内面光滑,有黄褐色外皮。
玩着就把钱赚了
  拾螺的全部都是来自羊口镇的农民。他们的工作时间和一般意义上的农民不同,并不太过依赖季节的变化,而有农忙农闲之分。不过,在冬天大家也会窝在家里,不再到海里拾螺。
  他们的工作时间与大海的潮涨潮落密切相关。“落潮的时候,大家伙就赶到这里,一般工作3个小时左右,涨潮了,大家就得回家了。”40岁的吴国友,在拾螺人这个群体中,是年轻的一辈,却也有近10年的“工作经验”。
  吴国友说,一般而言,一个月的初一早上5点是工作时间,初二的落潮则会慢半小时。所以,工作时间也会延迟至5点半左右,“每月的十五和三十,因为时间太晚和太早,一般休息不工作。”
  泥螺的味道却不合当地人的口味。后来,一批南方商人来此大量收购泥螺,并且不少公司承包下海域,雇佣当地农民拾螺,并且提供相当可观的工钱。一些农民开始以此为生,成为专业的拾螺人。
  61岁的刘小龙和老伴原来都在寿光二建上班,现在和老伴两个人每月可以领到约三千元的退休金,在家里闲不住的他,还是喜欢来海边“耍”。
  其实一年也就干五个月,而一个月也就半个月的时候适合下滩干活。一年好好干,可以赚七八千块钱。
  “这些泥螺的出路主要是南方宁波一带,他们会做,很好吃”,吉林的史维疆说,通过吐沙、腌制,特别好吃,本地人做不出那个味儿。他们制成罐头,也就二三两重,可以卖到七八十块钱。即便是没有加工,只是吐吐泥沙,也可以卖到一斤20元。这20元里会至少有三次流转抽成,滩被人承包可直接按8元钱/斤抽,工人们虽然每斤只得到1.5元,但他们快乐且知足。
  用他们的话说,“玩着就把钱挣了。”
三胞胎的母亲
  上午11点04分,更多的拾螺人赶到这里。海滩上海水又退去了一些。一些海滩逐渐地裸露在外面。海上有薄薄的雾。
  11点19分,坐在海岸边等待的拾螺人,一批一批地站起来,整装待发。
  56岁的王俊凤扣上口罩,扎好鞋带,一手抄起桶,一手抄起网子,迈向了远处的海滩。
  她是当地镇上的名人,并非因为12年的拾螺经验,而是因为她是镇上不可多得的三胞胎的母亲。
  “一个男孩,两个女孩。”王俊凤说,因为生下三胞胎,她瞬间成为小镇上的名人,很多人惊讶地称赞她创下的奇迹,并且向她祝贺。
  然而,三个小孩的一起出世,给这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带来巨大的压力。虽然现在这三个小孩已经长大,但是,儿子还没有娶妻,王俊凤的压力还是没有怎么减小。
  “45岁从镇上的盐场退休以后,我就开始跟着大伙一起拾泥螺了,拿来填补家用。”王俊凤说,盐场工人是一种特殊工种,所以可以在45岁退休。当地的很多人都是盐场工人,退休后,大部分都到这里来拾泥螺了。
  其实,即使是在盐场上班时,王俊凤也是抽空跑到海滩上,拾一些泥螺填补家用。
  “过去拾泥螺,没那么些工具,带着个袋子,徒手捞。但是,使劲往下弓着腰,连续几个小时,太累了。”王俊凤回忆说,当时捞不了多久,就要停下来直直身子。
  “现在的工具多了,抄子、桶、靴子、手套、口罩,什么都得带着。”王俊凤拿起抄子,向记者比划着拾海螺的整个过程:“泥螺的颜色和沙子差不多,你仔细看着点,海滩里有隆起的沙堆,用抄子抄起来,放进桶里,也就两三秒的时间。”
泥螺小了,瘦了
  受小清河水质的影响,泥螺的数量和个头,逐渐地变少和变小。
  “刚开始捞的时候,人少,泥螺却多的不得了。”61岁的张月兰用手指比划着过去泥螺的个头,“个头和小桃子差不多大。可是,现在不行了,跟桃核大小的泥螺就算大的了。”
  上午10点多的时候就已经有人在摊边乘凉等候。沉寂了近八个月的浅滩又开始活跃起来。他们都是来捞泥螺的,每捞一斤就可以赚1.5元,一个下午三五个小时可以捞一百斤左右。到了12点,两辆小型中巴车满载而至摊边,这些都是准备捡泥螺的人。12点,吴国有一个人走向浅滩深处。提前下滩,徒步走上一两公里,去寻觅哪一片泥螺长得好,然后带着大家去拾。如果雾大他会告诉大家不要走远。
  “泥螺也变得越来越小,原来七八十个就一斤,现在得150个左右”,今年61岁在羊口生活了50多年的刘小龙说。刘小龙补充,这或与现在捕捞过度有一定关系。
  “往年的时候清明节前后就可以下水了,现在过了五一才行”,37岁的李云祥说。李云祥负责组织并运送周边村民来干活,平时还当物流中介,一年赚十万八万不成问题。对于水产成熟期推后,大家或多或少将责任归于水质变差。
  “水还是有点发黄”,一位老者说,经过治理之后水和三年前相比好多了。水污染与泥螺生长关系不是太大,因为泥螺对水质要求不是太高。文蛤、白蛤等贝类比较敏感,现在还肥不起来。“以前都是清明节出产,现在都5月了捞出来人家都不要。当天文蛤、白蛤出产全部叫停,因为肉太瘦”,渔民说。
  李云祥每天负责上大家洼寻找愿意干活的人,多是村里的妇女,50岁左右居多。赶在落潮前把人送到滩边,涨潮后再把众人送回。每天一趟,已有四年。
治污会月开23次
  现在治理得挺好了。2009年以前的时候不行,之后就开始变清了,但是水质还不是太理想。
  在潍坊境内的小清河自上而下,从水的取样来看,下游的水最为清澈。
  为了让小清河的水质变清,潍坊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了保证寿光的污水不排入小清河,寿光市从1997年起陆续开始建设城市综合污水处理厂,将城区生活和工业污水全部收集到污水处理厂,经处理后才能排入这片盐碱地。
  这一方面可以对中水再进行一次自净,另一方面中水可以起到中和盐碱、改良土壤的作用。 
  利用湿地处理污水,既改善生态环境,也让废水实现了资源化利用。经过多年的建设,这片不毛之地如今已成为以污水处理为主,集污水处理、污水资源化利用、绿色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生态样板工程。 
  潍坊市是确保小清河净水入海的最后一道防线,为守住这道防线,潍坊市委、市政府全力抓好治污工作,把环保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据报道,潍坊市委、市政府多次研究部署治污减排工作,治污最紧张的时期,治污会一个月内竟开了23次。
  为了提高治污效率,潍坊市委、市政府还将寿光、青州两市的小清河治理定为“一把手”和“摘帽子”工程,明确提出,对治污考核不达标的“一把手”,坚决“摘帽”不手软。治污正成为近些年来潍坊市使用频率最高、最受关注的关键词之一。 
  小清河的水变清了,但仍然没有达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生态水准。采访中村民多次提到,到了雨季,还有沿河排污出现。一下大雨这个污水就全出来了,绿色的,黑的,有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