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水变浑了,渔民心里最疼”
对话羊口镇近海渔民协会会长孙效宝
  • 2012年05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本报记者 付志锦 杨万卿
  羊口海港上,上百艘渔船整齐地排放着,新鲜的油漆味混着浓浓的海水特有的咸味儿,红色鲜艳的会旗飘荡在小清河上空,对于和小清河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孙效宝来说,这情景让他既骄傲又担忧,如此大规模的船队在全国也是走在前列的,但随着小清河遭受污染,这种好日子恐怕快要到头了。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孙效宝毫不掩饰的表达了自己对小清河沿岸未来的担忧。
“这一辈子干的事,都跟小清河有关”
  齐鲁晚报:你跟小清河有好多故事吧?
  孙效宝:我19岁毕业以后,开始跑运输,一跑就是15年,别看是跑运输,可还是跟小清河有关,把小清河的水产品往近处能运到青岛城阳,远处能到全国沿海。后来自己买了船,到现在又是13年,这一辈子干的事,都跟小清河有关。
  齐鲁晚报:那你很熟悉这条河吧?
  孙效宝:小清河的历史,我再熟悉不过,这对于羊口人来说,小清河代表的是荣耀和辉煌。小清河历史悠久,是解放初期四条战备河之一,地理位置非常好。清朝末期,德国人还没有修胶济铁路之前,陆运不发达,就靠海运,小清河就是当时的“枢纽”,大连、旅顺、高丽、朝鲜……小清河是必经之路,是当年潍坊最好最发达的地方。
  齐鲁晚报:这里的居民都靠捕鱼为生?
  孙效宝:羊口人世世代代是渔民,大家的捕鱼本事都是祖辈相传,像我们这个年纪的渔民,有文化的少,一直都生活在船上,连孩子都在船上生。孩子又在船上长大,根本就不在陆地上生活。现在的渔民不一样,我们协会年龄最小的船主今年28岁,脑子好使,转得快,也有文化,现在的渔民也跟着时代进步了。
  齐鲁晚报:那这条河在人们的心目中地位一定很高。
  孙效宝:羊口人临河而居、牧海为生。正是小清河,成全了羊口的富海。小清河起源于济南,流经诸多城市后,在羊口入海。清朝末期,河道大范围疏通后,统称小清河,当时河长250多公里,在寿光羊口入海。小清河对于外地人来说,可能更多的是观赏旅游的地方,但对于羊口人来说,这就是养育我们的母亲河,没有小清河,就没有如今的羊口,就没有我们这些渔民。
“靠河吃饭的日子不好过了”
  齐鲁晚报:现在小清河变模样了。
  孙效宝:“羊口三件宝,臭鱼、烂虾、螃蟹爪”。这是句在羊口乃至寿光,并沿小清河而上,从淄博到济南都颇为流传的顺口溜。你们听说的羊口“三宝”,都与小清河有关。鱼虾和螃蟹,从小清河中来,被渔民制成风味美食,可谓靠河吃河,取之有道。不过随着小清河近些年被污染,很多生命已经在入海口之前的河段绝迹。现在渔民们都无奈地说,现在羊口只有新“三宝”:牛虻、蚊子和小咬。
  齐鲁晚报:这种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孙效宝:从八十年代开始,我就感觉到小清河的水有变化了,最明显的感觉就是鱼的种类没那么多了。以前鱼的品种很多,像鲈鱼、白鳞鱼、小银鱼、狗逛鱼、梭鱼什么的都有,现在能从河里捞出点活物就很不错了。当年小清河的特产,也就是小银鱼,码头上一天有个几百万斤都很正常,那装满鱼的渔网,看着就喜人,现在小清河里的小银鱼几乎没有了。小清河入海口的刀鱼,就是前段时间新闻里报道8000元一斤那个,当年小清河入海口有很多,味道特别好,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我也有三年没尝到那个味道了。
  齐鲁晚报:现在渔民们都干什么?
  孙效宝:这几天都没人出海,船都在港口边停着呢,现在海里的资源不好,主要原因一个是柴油价高,再有一个就是人员多,工资也涨得快,还有就是渤海污染严重,水产越来越少了,大家没事儿就凑在一块聊聊天,打打牌。
  齐鲁晚报:是什么原因造成今天这个局面呢?
  孙效宝:是河水被污染,工业开始发达,渔业就开始衰落,靠河吃饭的渔民们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过了年到现在,才出海了5天,没办法,出去还赔钱。要是以前,从年后正月十六到六月中旬,天天都能出海,从来都是满载而归。但是说到底,小清河里边水变浑了,渔民心里最疼,这不只是养家糊口这么简单,小清河可是我们的父母河啊。
  齐鲁晚报:大家心里都很着急吧?
  孙效宝:我们确实很着急。要知道,小清河里的水,都是源自济南的趵突泉,是泉水啊,水又甜又透明。30年前,我们都是喝这河里的水。后来水不敢喝,就开始打井喝水,这水真是不大好喝,咸、涩,根本就不适合饮用,但是现在好了,100里外的自来水过来了。饮用水至少解决了。小清河里的水也有了变化,你看外面的水,当年污染严重的时候,简直就是酱油水,发黄发黑,现在经过治理,总算好一些了。我们感受到的最大的变化就是水里见不见鱼,有鱼就代表着水有生命。
“我是不会让儿子做渔民的”
  齐鲁晚报:如今的收成怎样?
  孙效宝: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羊口是远近闻名的渔业大镇。那时渔民即使开着一只18马力的小渔船,用最普通的拖网,一个航时也能捕到五六万斤鱼,而且不分淡旺季,一年到头都能满载而归。但如今环渤海的鱼明显少了,就拿去年来说,往年捕鱼期,一艘240马力的渔船一个航时(约四五天)的捕获量有十七八万斤,而去年同期却只有七八万斤。
  齐鲁晚报:渔民的生活怎么办?
  孙效宝:做了这么多年渔业,现在我们渔民看得很明白,与其他行业相比,全国的渔业发展都是衰落的,但是羊口经济基础好,所有的设施条件都不错,所以在整个大环境下,虽然也有衰落,但还是走在前面的,现在我们协会的渔船能达到1100多艘,常驻在海港,数目算不错。
  齐鲁晚报:下一辈的人还能接着做下去吗?
  孙效宝:我们的祖祖辈辈都是渔民,我也走了父亲的老路,但现如今看来,我是不会让儿子做渔民的,购买一条裸船就需要110万元,装备起来需要160多万元,而且大多数船是靠贷款购买的,有的人贷款数达到100多万元。如今捕鱼成本和技术都提高了,近海鱼的产量却越来越少了。这种渔情下,渔民连本都保不住了。不说渔业衰落,做渔民又辛苦、又危险、生活环境也不好。现在赚了钱,就想让孩子上大学,将来是不准备让儿子接班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