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渔”之荒
“鱼少,禁渔期前不出海了”文/片本报记者陶相银林丹丹王震
  • 2012年05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大量渔船停留在海港内。
  出海一趟,捞回来的鱼大多只能做鱼粉。
  鱼,我们还能再捞多久?
  6月1日是威海的休渔期,往年在这个“假日”到来之前渔民铆足了劲轮番出海的热闹景象不见了。在威海市中心渔港,大量的渔船继续歇船停产,而据附近的居民介绍,“也说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大概就从去年年底吧,就没几艘船出去过。”
  其实这种“萧条”景象的征兆早已经出现,由于包括油价、人力等成本的不断升高,出海打渔又打捞不回多少东西,“打十几万斤鱼,全是做鱼粉的小鱼,卖不上价。”在这一进一出之中,不少渔民现在甚至只能指着每年的渔船补贴“熬日子”。
  其实这不仅仅是威海的情况,“渔荒”的阴影正在慢慢侵蚀着整个胶东半岛的近海渔业。
“把希望寄托在下半年”
  5月2日,在远遥中心渔港,大量大马力的渔船绑靠在一起停泊。船头的船员或拎着啤酒瓶晒太阳,或三五成群地凑在一起打牌、聊天。
  渔船上的春联、红彩带还红艳如旧,也有些渔民补网、修理机器,他们说“这是休渔期的时候要干的活”,而今年一直在“休渔”。
  搬运食品和冰块的人寥寥无几。船员老刘受雇的渔船正在往船上装冰块,他们是今年第一次出海,“船东闲不住了,准备出去碰碰运气。”
  几名船员介绍,虽然已过五月,但渔汛并不乐观,“这种情况好几年了,今年的渔汛尤其晚,至少晚了一个多月。”
  船东李女士说,其实有不少船出过海,“跑一两趟不挣钱,或者赔钱,干脆就不再出去了。”她介绍,越是大马力渔船,捕捞成本越高,“这机器一发动,十几万元的本钱就进去了,肯定不能轻易出去,听说很多船东上半年没招船员。”
  李女士的渔船是一对300马力的大渔船,她只是隔三差五到码头来看看,“让船员们少喝酒,别惹事。”她的渔船“根本没打算在休渔期前出去。”
细算账,捕鱼成了赔钱的买卖
  船东毕先生说他的一对船已经出去了四趟,“每回都挣不到钱,拉回来的全是小鱼,每次拉回来的大鱼都不够1000斤。”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出去一趟按15天算,一对船耗了26吨油,这就得十六七万元。14个船员的工资每年加起来有约70万元,“出海不出海都得照付,就这半个月我就得付3万块钱,拉回来20多万斤饲料鱼,卖了还不到15万块钱,1000斤大鱼也就能卖一万多块钱。这不是纯赔嘛!”
  近期,在渔港内有个“笑话”。4月份,一对渔船出海半月,除了拉回20多万斤的饲料鱼,只捕获了三条大鱼。毕先生说这是真事,“运气不好的话,小鱼也难装一舱。”毕先生认为稳赚的月份只有9月和10月,因为“现在没鱼了,更没大鱼了”。
  当天下午,数艘100马力以下的渔船驶回码头,他们载回了个头不大的尾鱼、海鲫鱼、爬虾,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尝鲜”。李女士说,近期出海比较多的是小渔船,“当天去当天回,本小,还能稍微挣点。”
  毕先生说,要想挣钱,要么等休渔期后再出海,要么就“出远门,到远洋去”。
近海还有多少鱼?
  船东们介绍,选择歇船的原因是“油价贵”、“人工成本高”,但最主要的是“鱼越来越少了”。
  威海市海洋与渔业局在《全市一季度渔业经济形势分析》中的数据显示,2012年1月至3月,渔船停港率保持在80%以上,最多时超过90%,是停港渔船数量最多的一年,捕捞渔民“提前休渔”的现象更加突出。一季度,全市近海捕捞实现产量12.7万吨,同比下降6.5%。
  海洋渔业一直是威海的重要产业。威海海岸线长985.9公里,占全省的1/3,占全国的1/18。威海海域的海洋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临近山东省三大渔场中的烟威、石岛两大渔场,此外还有威东渔船、连青石渔场等渔场。
  沿海海域常见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动物有70多种,盛产小黄鱼、带鱼、鲅鱼、鲐鱼等。威海市的水产品产量也是全省最多的城市,占全省水产品产量的1/4多。
  威海的渔船数量目前已多达1.5万艘,但渔船过多与资源衰退的矛盾日益突出。与2000年相比,2011年的单船年可捕量下降了30%以上;跟踪回捕结果表明,大部分可捕品种还没有达到历史最高回捕量的1/10。近年来,近海捕捞量一直呈下滑趋势。2006年,近海捕捞量约为115万吨,而2011年的近海捕捞量约为74.4万吨。
□相关链接
  今年2月份的山东省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省政协常委、民盟山东省委副主委董利忠建议:我省海岸线3000多公里,从事海洋捕捞的船舶却高达2.1万艘,巨大的渔船保有量早已超过了渔业资源的可承受程度,应及早引入渔船退出机制。
  《齐鲁晚报》2012年04月20日报道:烟台的近海渔业资源开发已到极限。目前,烟台的渔业资源已严重衰退,对虾、带鱼、小黄花鱼等传统渔业资源已形不成鱼汛,致使鱼群分散,捕捞减产。从统计数据看,目前烟台市万吨捕捞水产品中,优质鱼类比重仅占10%左右,能够形成渔汛的捕捞品种仅剩鲅鱼而已,而这一品种也已岌岌可危。
  《经济参考报》2009年5月6日报道: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长期的酷渔滥捕和水域污染、涉海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渤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生态结构遭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明显下降,种类组成趋于小型化、低质化,资源生产功能严重退化。2004年的资源调查显示,生物资源指数已由过去的每小时捕获187.9公斤下降到1.54公斤,对虾、鲅鱼等已多年形不成鱼汛。据海洋生态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启升介绍,渤海的生物种类正在大幅度减少,鱼类已经从1983年的63种减少到2004年的30种,而且,生物生殖群体结构呈现小型化、低龄化。近年来,渔民捕捞上来的许多小黄鱼、小带鱼只有一岁。产卵群体的低龄化,使其产卵量减少,造成资源补充量降低,最终导致渤海的渔业资源衰竭。
  2006年1月24日第1477期《中国海洋报》的一则论文中提及:因为对渔业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青岛开发区海域水域生态荒漠化现象日益加重,珍贵水生野生植物资源急剧衰退,近海的30多个主要捕捞品种,已有6种充分利用,15种过度利用,6种严重衰退,有的甚至已濒临灭绝。渔民捕捞作业时间一年缩短了2-4个月,有的渔船由于捕鱼太少甚至捕不到鱼,连消耗的柴油钱都赚不回来,长年待港停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岛开发区近海作业渔船,日均毛收入可达1000余元左右,而2006年前后每条渔船不足300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