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柘山花生节:
花生小镇有个“全国梦想”
  • 2012年05月11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一名农民在花生地里收花生。 (资料片)
  中国花生第一镇。
  万亩花生标准化种植基地.。
  柘山镇花生收获。(资料片)
本报记者 赵松刚
  记者来到安丘柘山镇的时候,“中国鲁派花生文化节”已经过去了大半年。去年9月,这个小镇迎来盼了许久的本地特产节庆,首届花生节。而现在,第二届花生节正在准备之中。
  在造节运动日盛的时期,这座小镇的花生节,却有其自身的独具一格。一直默默无闻的柘山花生,因为一次节会一时名声大噪。
花生镇上花生节
  5月初,记者来到的时候,柘山镇已经在为今年的花生节做准备了。高速路上的广告牌上已经打起了第二届花生节的宣传广告。
  2011年9月22日,安丘市最西南角的柘山镇,出现了许多商旅、媒体记者,还有农民。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来参加柘山镇的首届“中国鲁派花生文化节”。
  柘山镇夏家秋峪村的老农民翟京楼也放下手上的活,早早在华圣文化节的展销现场布置摊位。他带来的产品,是在当地粗加工后的“秋峪”牌花生产品,有花生油、原味、白、黑、贡品花生等产品。
  “这是镇上第一次办这样的节日,从来没有那么多外地的老板过来,是打品牌的好机会。”10日,记者在翟京楼家中采访时,他回忆说。
  花生文化节对这个安静的小镇而言,是比过年更热闹的节日。从9月22日开始,到9月27日结束,翟京楼和当地的农民没有想到,随后而来的吸引力竟然如此地立竿见影。
  “花生节那天,很多外地人参观的时候,带走了我们的产品。没几天,就打电话过来订货。”翟京楼说,他是真得没想到。“绝对是个好事,这个节日就是我们的。”原先他们本地花生要到外地卖,“现在,别的地方的人都到我们这里卖,这里成了集散地了。”

特产走进中南海
  像翟京楼这样,以种植花生为主要收入的农民,在3.5万人口的柘山镇上可以占到90%甚至更高的比例。柘山镇花生种植总面积10万亩,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花生第一镇”。
  夏家秋峪村支部书记夏治金说,在花生文化节举办以前,知道柘山花生的人肯定没有那么多,“柘山镇的丘陵多,土壤是沙土,用的是潍坊饮水源头的水灌溉,吃起来香、甜、脆。”
  说起柘山花生的好,夏治金如数家珍。更值得当地人骄傲的是,柘山镇有谭、翟、岳、郭、夏家秋峪村的花生直供中南海。
  “从1973年就一直直供中南海。可是,很多外地人是在花生节上才知道有这么一档子事儿”,夏治金说。每年的花生收获季节,柘山镇的谭家秋峪村就会有5吨精选的花生直供到北京。
  “这是多么牛气的事情。”说起本地特产的出色,夏治金很是自豪。
  不过,在过去甚至是现在,当地人对自家资源的开发并不算充分。虽然柘山镇的花生米在当地成名已久,但墙里花开还没能香飘墙外。“直到花生文化节,才有这么多的人知道,我们的花生直供中南海。这是对我们的花生最大的一次宣传。”

那么大投入值吗
  一个小镇办起“中国的”花生文化节会,投入的人力、财力资源自然不会太少。在有些人看来,这是在节会盛行的当下,出现的盲目模仿的产物。最终的结果,也许是从表面的光彩变成一块啃不动的“鸡肋”。
  那么大的投入,与最终的收益比起来,值吗?
  安丘市鲁派花生有限公司董事长孙业亭说:“也许从当时来看,投入以后不能短时间内获得收益,但是,从长远的发展看,这绝对是一笔相当划算的投入。”
  提起第一届花生文化节的举办,孙业亭说,这原本是由政府和企业一起推动的一个盛会,“如果只是企业自己办,产生的影响力不够大,更谈不上一个镇上的节会。”政府的参与,使这个创意,最终变成整座小镇的节会,产生的影响力也深远了。
  参与首届柘山镇花生文化节的柘山镇社会事务办公室副主任高贵峰说,第一届花生文化节的兴办,确实投入不少,但是,这一次却把整个小镇的名头打响了。
  “很多外地的企业来了,他们以前从来没来过。”
  柘山镇上花生品质也在这场节会后,被更多人接受,“这里的花生价格比周边的高很多,莱阳、五莲、安徽、河南的农民、商人都跑到小镇上,在这里销售购买花生。”

节会不能只有壳
  花生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长寿果。柘山镇的人文情况,和这个别名相得益彰。
  “柘山镇只有3.5万人,可是90岁以上的老人,一共有100多名。百岁以上的老人,有2人。整个安丘市,也只有12名。”高贵峰说,柘山镇算得上一个长寿镇。
  另外在柘山镇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博物馆,博物馆里陈列的不是文物、也不是某一个战役,这里的主题只有一个:花生。从花生的发芽到收获,从花生的起源到发展,这里把花生摆成了一部百科全书,供人们观赏。
  这些东西,是在任何其他一个地方难以看到的。这些花生的痕迹,只在柘山镇才能看到。
  柘山镇的花生文化更不能够被复制的是,源自其本地的地理优势,造就了深刻柘山烙印的花生,“柘山镇的土壤是沙土,水是潍坊的饮用水源头,所以才能长出这么好的花生。”
  上面提到的这些,是柘山镇在举办第一届花生文化节的“底气”。
  “我们从网上找资料,试图找到某一个地方办过类似的节日,作为一种借鉴,可是最终没有找到一个地方,办过花生的节会。”高贵峰说,他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辛苦不少,“可是我们却找到了第一的头衔。”
  特色的东西,才不能够被复制。
  “如果没有这么好的特色基础,我们即使能够成功举办第一次花生节,很有可能就会被其他的地方超越。我们办的节,地域性很强。”孙业亭这样讲,花生应该成为一种文化的东西被传承,把“花生”这种产品注入一些特色文化的东西,才能算得上一个成功的节会。
  据介绍,柘山镇第二届花生文化节将不再单纯以小镇的名义举办,而是以安丘市的名义举办,这足以说明第一次的成功。而新一届花生文化节是否有新的突破和看点,是否能够走得更远,走得长久,还要再看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