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定格照片再现北川巨变
济宁举办援川成果摄影展,33位老摄影家精心创作
  • 2012年05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摄影家拍摄的新北川。
  本报济宁5月13日讯(记者 刘守善 通讯员 马鲲鹏) 北川美丽的新建筑,北川人民幸福的新生活……一幅幅全在照片中诠释出来。11日上午,济宁市住建委、老摄影家协会联合主办的“援川丰碑,镌我真情”济宁援建成果摄影展上,百余幅照片让广大市民对新北川的生活有了直观的感受,也让人们了解了济宁市支援北川震后重建的成果。
  去年10月份,济宁市老摄影家协会“援建北川纪实摄影采访团”一行33人出发,在短短的4天内,他们受到了当地最尊贵的欢迎,通过全方位的记录、采访,摄影家们梳理了北川重生的轨迹,再现了新北川人民生活的新面貌。
  据介绍,济宁市援建马槽乡场镇项目于2009年2月26日开工建设,包括马槽鲁宁小学、卫生院、文化广播站、场镇道路、供水、垃圾收集转运设施等7个项目,2009年7月31日项目全面竣工,9月15日交付当地政府。济宁市还援建了北川新县城的项目,包括4.6万平方米的北川羌族特色商业街工程、4.9万平方米的温泉片区安居房工程、占地1万平方米的禹王广场工程和占地2182平方米的新川河工程建设。
  “800多个日夜的艰苦援建,这是一段无法忘却且难以割舍的记忆,更是一段见证友谊、共铸辉煌的历程。”济宁市住建委主任柳景武说,本次摄影展将成为济宁、北川人民永久的纪念,也是济宁和北川人民告慰英灵的爱心再现。

延伸阅读>> 老摄影家回忆北川拍摄经历 北川之行,也是我的“重生”之旅
  刘成柱,是济宁市老摄影家协会的副秘书长,去年10月份,他和30多位会员们一起前往北川。当他将一幕幕灾后的北川定格在自己镜头中时,他深深地感受到了北川人民坚强生活的勇气,看到了新北川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北川,是一座从悲壮走向豪迈的成功典范。而北川之行,也让这位老人当成了一次“重生”之旅。
  听说是济宁来的
就像亲人一样 

  济宁市对口支援北川建设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果,让摄影家们享受到了北川人民最高规格的接待。“在我们到达的当天,听说济宁来人了,那里的老百姓奏乐迎宾,给我们每一个人佩戴羌红。”刘成柱告诉记者,当地老百姓看到他们,就像遇到了最亲的人,把摄影家们当成最尊贵的客人迎接。他们受到的这种待遇,也是对援建者们辛苦工作的最直接反映。
  摄影家们临行前都带着一种责任感,“我们这帮人都是已经退休的人,年龄小点的将近60岁,大点的70多了,我们这一生看过了很多变化、经历过很多事。”刘成柱说,但前往北川,对他们意义非凡,他们的这一趟,承载着全市人民的重托,他们要把北川人民生活的真实情况,通过镜头带回济宁,让所有人都了解到北川人的美好生活。
  入川的第一天,摄影家们到了北川新县城,这里充满地域特色的新建筑、北川人居住的新社区,让摄影家们感到了震撼。“我们随后又去了老北川,地震后整个县城基本成为一片废墟。”刘成柱说,对比老北川会发现新北川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县城。
  给刘成柱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新北川的羌族特色街,这条几百米长的特色街算不上大,但每一个建筑都是精品,不仅体现了地域特色,还能让人们体会到北川翻天覆地的变化。 
灾区人民幸福
打心眼里高兴

  摄影家们前往老北川的过程中,发生的一幕让刘成柱永生难忘。“在县卫生局遗址前,随团的两位摄影家‘自由的风’和‘相逢是首歌’向遇难的同行深深地鞠躬默哀。”此时,全团的同志们再也无法抑制住自己的情绪,纷纷流下了悲痛的眼泪。回想起在北川经历的场景,这位60多岁的老人数度哽咽。
  “看到北川人民安居乐业的现实,让我们感到非常安慰。”刘成柱告诉记者,特别是由济宁援建的马槽乡人民,在灾难发生后,他们能够从往日的阴影中走出来,乐观地面对现实,继续勇敢地生活下去。看着北川人民住上了新房子,摄影家们心中也感到无比的高兴。
  地震给北川造成的惨状令人惊骇,而举全国之力援建北川所取得的伟业更让人感叹。刘成柱在自己的一篇摄影小说中写到,“敬礼!北川。我们以史无前例的虔诚,将一颗洁白的心旌,高举过顶,然后深深地向您鞠躬!”

  (本报记者 刘守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