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本书,一份爱,一个梦想
让我们一起为山区儿童和留守儿童捐建“爱心图书室”,爱心热线:18678730181
  • 2012年05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虽然学习环境简陋,但孩子们非常喜爱读书。 李岩松 摄
  谈及图书,一名学生眼中充满渴望。李岩松 摄
  本报济宁5月14日讯(记者 黄广华) 当你闲暇翻开一本课外书时,当你在报摊找寻自己喜爱的杂志时,当你轻轻点击鼠标浏览多姿多彩、资讯丰富的网络世界时,你可曾想到,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从小到大,摸过的、看过的书,大多只是他们的教科书。他们渴望阅览到除课本以外的书籍来丰富生活,他们渴望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人生。为了帮助这些孩子们,让我们伸出温暖的手,送给他们一本好书。
  泗水县泗张镇石门小学,建于1939年,教室很简陋,抬头向房顶看去,瓦片下还是茅草搭成的。推开教室的门走进去,几个孩子蹲在地上吃着从家里带来的包子、馒头和咸菜,其中一个孩子在干吃方便面。图书室位于学校里唯一的一栋二层小楼上,推门进去,偌大的图书室只有一面墙有书,室内的桌椅上落满了厚厚的一层灰。这里的老师说,学生们只能仰望教科书上那一片小小的天空。济宁市中区安居镇胡营小学,是一所农民工子女比较集中的学校,全校486名学生中只有不到200本图书,当记者询问他们是否有阅读的课外书时,孩子们脸上表现出即惊讶又渴望的表情,“什么是图书呀?”一声稚嫩的话语让人心酸…… 
  在本报创刊25周年之际,本报张刚大篷车再次启动,发动社会各界爱心力量,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前,在济宁地区捐建3-5个爱心图书室,送给孩子们一份最有意义的节日礼物。你是否还记得,你读过的那一本难忘的好书?她曾经带给你清新的思想,丰沛的情感,以及美好的希望。你带着她的影响,走到今天。可是,如今她有可能躺在角落,布满尘灰,你为何不把她捐给需要的人呢?——捐给那些素未谋面、渴求知识的孩子,与让他们分享阅读的快乐,向他们传递生活的希望,是每一本好书对我们的召唤,也是每一本好书最好的归宿! 
  也许我们手中的图书都很有限,但是我们深信,力量可以积累,爱心可以传递,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伸出你温暖的手,贡献你的一份力量,为孩子们留一本好书,给他们的明天点上灿烂的光辉。一本书,一份爱,一本书,一位益友,一本书,一个梦想……让我们行动起来吧!为农村学校的孩子送去精神食粮,真诚期待您的加入。所有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教辅书、工具书和课外书籍等图书资料都可捐赠,书籍必须完整,无缺页,无较大损坏,新书为最佳。捐书热线:18678730181。 
□记者探访 这些孩子们,渴望与书为伴 本报见习记者 汪泷 
  图书室建在危房里,图书重复严重,半数以上的图书非儿童读物,这是济宁市很多乡村偏远小学图书室存在的现状。在这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小学里的孩子们喜欢看书,但现实却令他们在阅读的道路上尚有很多阻碍。记者来到济宁多所小学,深深地感受到了这里的孩子们对阅读的渴望。
山区儿童:最缺科普类、社科类课外书
  泗水县泗张镇石门小学,建立于1939年。这所学校建在泗张镇一处高地上,学生们每天上学都要走过一座没有扶手的桥,桥下的河水虽然不深,但对于只有八九岁的他们而言,仍有一定的危险。记者来到这里的时候已经是中午,教室很简陋,推门走进去,几个孩子蹲在地上吃着从家里带来的简单的午饭,记者问他们为何中午不回家吃时,他们都回答是因为距离家太远,中午回去来不及。
  石门小学的图书室位于学校里唯一的一栋二层小楼上,推开门进去,偌大的图书室只有一面墙有书,室内的桌椅上落满了厚厚的一层灰。记者询问姚老师,为何这么多灰?孩子平时不来图书室看书吗?姚老师听闻,颇无奈的回答说:“这栋楼是上世纪90年代村里集资盖的,其实是一幢危楼,所以我们不敢让孩子们上来,都是到了阅读课的时候,老师过来把书带到教室里。”记者随即环视整个图书室,墙上很多裂缝,墙皮上还有之前下雨留下的阴湿痕迹,房顶挂电扇的地方,居然被小鸟啄开了一个洞,搭起了鸟窝。
  在图书室的书架上,记者看到虽然数量不算少,但很多都是重复的书籍。随行的工作人员介绍说:“按照规定,学校图书室每本图书重复的不能超过5本,但这里的图书很多一重复就是十余本。而且这里图书种类结构也不好,超过一半的图书其实都不适合儿童阅读。”
  姚老师作为石门小学的语文老师,已经在这里教了12年书。提及学生们的阅读问题,他也是十分为难,“现在我们都是每周把选出来的书发给孩子们,他们带回去阅读一周后再拿回来交换,有些书孩子都读了好几遍了。” 
  泗水县教育局刘局长告诉记者,现在泗水县较偏远的小学里,图书的结构配比很差,科普类、社科类的图书缺口非常大。有些条件相对好些的学校,即使有个几千本藏书,但也有至少一半是成年人的读物,平时除了学校的老师能借阅,孩子们根本看不懂。 
留守儿童:渴望平时与书为伴 
  济宁市中区安居镇胡营小学,一所农民工子女比较集中的学校。全校486名学生中,有大约一半属于留守儿童。
  当听闻记者的来意后,学校总务处主任刘杰非常高兴,一个劲地对记者说:“我们感谢爱心市民的捐赠,这里的孩子很多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学校的硬件设施也有限,图书这一块确实很缺。”
  在刘杰的引导下,记者来到学校的图书室。因为学校场地有限,图书室内除了放置有图书之外,还放着一些音体美器材。在器材架旁一个书橱内,里面零零散散的摆放了一些图书。在另一个书橱内,记者看到了学校留守儿童的记录表,十几个文件夹放着按班级分类的留守儿童名单。 
  刘杰告诉记者,胡营小学作为一家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学校,这些年获得了很多爱心团体和市民的支持。但即便如此,学校图书、器材等教学用具的缺口仍然很大。全校480余名学生,只有大约二、三百本图书,四五个篮球。图书中除去一些成人读物,儿童书籍所剩无几。
  在跟刘主任交谈的过程中,刚好赶上学生下课。记者走到一群孩子中间,蹲下身子与他们攀谈起来。通过询问得知,记者面前的这七八个孩子都是一年级学生,其中有三个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当记者问他们课余时间看不看课外书时,孩子们都摇了摇头。记者随即便问他们为什么课余时间不看课外书?几个孩子回答:“平时没有书可看,除了学校有书之外,家里都没有。”
  一年级三班的阮雨乐告诉记者,平时他们也就在阅读课上看看书,而且因为班里同学多,有时候大家只能轮流看书。因为留守,这里的许多孩子平时都跟着家里的老人生活。有限的生活条件及学习条件,使他们生活中的元素比城里同龄的孩子们相差很多。在聊天的过程中,记者通过他们纯真的大眼睛,看出他们对读书的渴望。

身为老师 我更懂得书的珍贵
  身为一名高中老师,并且已经奉献了17年青春,王洪伟老师显然比大多数人要更懂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
  王老师是汶上县圣泽中学的一名英语老师,在得知本报发起了为贫困儿童捐赠图书的活动之后,第一时间与本报取得联系。他告诉记者,在县城里当老师教书,见过太多的穷苦学生学习的艰难,在这个对知识无比渴求的年纪里,这些穷苦孩子压根看不起书。所以王老师一直希望能有一个平台,为穷苦学生捐点自家的藏书,为他们献出一份微薄之力。
  对于此次慈善捐书活动,王老师更是连连称赞,他说:“这样的活动太有意义了,我希望你们把这个活动一直办下去,我也会一直支持下去,我真心希望大家都能献出一份爱心,帮帮这些很不容易的孩子。”

8岁男孩 发动同学一起捐书
  “儿子小时候我就给他订各种书籍,有的一星期一本,有的一个月一本,现在多得他根本看不过来。”杨埝芹女士在看到本报慈善捐书活动后,便做好了说服8岁儿子捐书的准备,谁曾想,儿子一口便答应了。
  “他的反应还真是出乎我意料。”对于儿子的反应,看的出来,杨女士感到非常欣慰。她告诉记者,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衣食无忧。正因为这样,杨女士一直希望能有个机会带着孩子去趟山区,让儿子好好感受下什么是艰苦。“无奈我工作太忙,始终没有机会。所以我特别感谢齐鲁晚报的捐书活动,让我有了一次教育儿子的好机会。”杨女士高兴地说。
  而更令杨女士意想不到的是,儿子在早上上学前告诉她,要去学校发动班里的同学们一起,为贫穷的孩子们捐书。“他说,我要和班里的同学一起,与山区的小朋友共同分享看书的快乐。”

匿名捐书 只为献出一份爱
  在本报慈善捐书活动中,很多爱心市民不愿透露自己的姓名。周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当记者采访时,他连连摆手,“这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不用采访。”
  周先生告诉记者,在知道了这个活动之后,他就对孩子说:“你的书读不完,山区的孩子没书读。”周先生的孩子马上就要上高中了,家里有很多过去留下的儿童读物。周先生表示,当废品卖掉太可惜,放在家里也占地方,能够把书捐给穷苦的孩子们,让这些儿童读物还能发挥下余热,是他最乐意看到的。周先生专门驱车来到本报《今日运河》编辑部,在门口传达室留下五十多本整理非常齐整的书籍,便悄然离去。
  截止目前,还有很多捐书者来到本报《今日运河》编辑部,放下图书便离开。即便在记者的追问下,他们也不愿多做说明,大部分爱心市民只重复一句话:“这是我们的一点爱心,只希望孩子们过得好,别无他求。”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