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了高考,我等了11年
  • 2012年06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2009年高考,两名女生在入场前查看复习资料。。
  2010年高考的一对姐妹花。
高考 印记
  1977年,那年我31岁,当再次从广播中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时,我噌得一下从工厂休息室的座椅上站起来,朝厂办跑去,和厂办工作人员来来回回的翻看着连日来每一天的报纸。 
  “恢复高考?”这个迟到11年的消息,对我来讲,无疑太难以置信了。因为此时,我已成为潍坊钢厂的一名一线工人,两个孩子的爹。 
  回忆起1966年,这辈子我都不会忘记,当距离高考还剩不到一个月时,竟被突然告知“考试制度被废除”,那时,我已经交了高考报名费,紧张地准备着高考前最好的冲刺复习。一直以来,作为一名学校资优生,考试从来年纪前几名,立志冲刺北大,却被通知“不用考试了”,这无疑如晴天霹雳,一时间满腔愤怒不知何处发泄,一身的理想、抱负更不知何处安放了。而当时自己唯一的希望也都寄托在了老师“高考推迟半年”的消息上。 
  但半年后,眼看文化大革命愈演愈烈,张铁生考试交白卷被推选为英雄,曾经残存在心里的最后一丝希望也被彻底扑灭了。无奈之下,1970年,我进入潍坊钢厂成了一名一线工人。 
  经过十年文革的折磨,1977年,邓小平拍板恢复高考。11年来,曾经心中生生被扑灭的一团火再次被重新被引燃。 
  可当我再次把参加高考的想法摆上桌面时,却遭到了父母、岳丈岳母的集体反对。当时,由于两个孩子一个周岁,大的也不过三岁。如果外出求学,不仅妻儿无人照顾。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家的顶梁柱,我去上学也就意味着这个家庭少了一份重要的生活来源。
  妻子是我的高中同学。幸好她义无反顾的支持,我终究还是报名了。
  那年高考,我等了11年,时间够久的了。说啥我也得考考试试,一是完成自己从小以来的大学梦,也是我想靠知识来改变当时的生活,改变命运。 
  但即便如此,报名后一个更为残酷的现实摆在了我的面前,十年不曾接触任何书本知识,而距离高考那一天又剩下不到一个月。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考试科目跟现在的差别不大,语文、数学、外语、政治、生物、历史等等,样样齐全。但高中三年的知识要在一个月内重新捡回来,于是除了白天上班的时间外,晚上就是一宿一宿的熬夜奋战。也没啥重点,就是挑着看。 
  当时考试没啥压力。反正考得上,我就去;考不上,就重回钢厂上班。
  但连续11届的考生,进了考场,老的、少的、拖家带口的,都有,还是难免有些紧张。可看到考卷的一瞬间,紧张的情绪一下子放松了起来。题目都是初中知识,太简单了。 
  这从那一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就可以看得出来,难忘的一天。那时国家倡导“抓革命、促生产,”多年钢厂的一线工作经历,我就把自己工作后炼出的第一炉钢作为文章的主线。“炼钢时,火星四处飞溅,如同我的理想、抱负也都飞扬”,直至现在,当年写下的一字一句也还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中。
  在那个年代,这是有感而发。而现在的孩子成天关在教室里啃书本,又何感而发啊? 
  高考结束,我也顺利考进潍坊医学院,那一年,我31岁。那时,班上最小的同学整整比我小了15岁。 
  现在,我已成为一位主任医师、名誉院长。而一直以来的“高考情节”也让我直到现在,都在关注每一年高考,更0祝福每一位考生能取得好成绩。

  潍坊哮喘病医院主任医师 杜继斌 口述
  本报记者 董惠 整理
我是村里的 第一个女大学生
  我来自安丘市赵戈镇埠望村,1984年7月7日,跟学校里顺利进入高考的同学们一样,我坐上大车,一路颠簸来到位于远在县城的学校迎接第二天的高考。
  2010年,儿子参加高考那会,我还和丈夫连请了三天假,一人负责接送,一人负责做饭。
  于我而言,与现在的考生相比,那时的高考没有家人前呼后拥地宠着,亲戚三番五次的问着,父母牵肠挂肚的念着,与以前任何考试相比,不外乎换了个地方而已,同样也实现着“我用知识改变农村生活,户口农转非,吃上国家粮”的梦想。
  更直白的说,那一年,高考就是我一个人的事,无关父母的寄托,不带社会集体功利色彩。因为那时生活在农村,靠天吃饭的农村人还不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涵义,“女孩子上啥学,快回家干活”的想法仍根深蒂固。
  但我的父母还算开明,对于我一直以来考大学的想法,他们也只是说着,“女孩子考上咱就上,考不上再回家种地”。但我也是凭着自己的坚持努力考上大学,而且还成了恢复高考后俺们村里的第一个女大学生。
  我们家中有两个女娃,大姐年长我十一岁,在本该上学读书的时候,她遭遇了文化大革命,仅有初中文凭。
  我高中时就读于安丘八中,跟现在的“普及式大学教育”相比,那时的高考还属于选拔制的,每个县城都有高考考生名额限制。因而在正式高考前,每个学校自身也需要进行一次考生筛选。现在我还记得,学校学生在操场上集体参加选拔考试的画面。而只有通过学校自身的考试,学生才有机会进入下一轮的正式高考。
  正式高考,30人左右的考场,一人一个小桌。那时考生们也没啥作弊的概念,老师说一句不能抄,考生们就很自觉。不像现在,各种高科技的作弊手段。考试科目跟现在也相差不大。但那一年,数学尤其难。
  1984年高考,全国共有约160万考生,48万被录取,升学率约29%,当年我也以480分左右的成绩考入安丘当地的一所专科学校,成为了那幸运的48万人中的一员。
  中共奎文区委党校 崔玉青口述
  本报记者 董惠整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