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烈士父亲沈希望:
我有个儿子,他叫沈星
  • 2012年06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沈希望的背影,这个老父亲掉眼泪从不让人看见。
  在西安市阎良区老家,沈希望和亲朋好友送儿媳蔡相珍返回青州。
  沈希望用每年给乡亲写春联练就的毛笔字题了“军魂”两个大字,送给儿子沈星生前所在的部队,希望他们牢记使命,热爱人民。
  沈希望与穿军装的儿子合影。尽管拍摄效果不佳,但这张他很满意。
文/片 本报记者 杨万卿 特约记者 刘明松
  6月17日是父亲节。这些天,陕西阎良65岁的农民沈希望正为出远门做准备。几天后,他就要在山东省的青州市,参加为儿子授予荣誉称号的大会。作为一个父亲,也许来自儿子的荣誉算是最好的礼物,可是,沈希望的心情除了沉重还是沉重,因为他的儿子叫沈星。他要参加的,是儿子沈星被第二炮兵授予“热爱人民好军官”荣誉称号命名大会。
咱都得挺住,不要给儿子丢人
  一个月前,沈希望刚刚在山东青州送别了因救落水少年牺牲的儿子沈星。
  老来丧子,人生大悲。对儿子寄予厚望的沈希望,不过是一位身有残疾的老年人,丧子之痛,给了这位老人狠狠一击。
  沈希望后来提起来,从接到“儿子有病”的电话那一刻起,自己就知道,儿子肯定出事了,而且凶多吉少。在从家乡西安飞向山东济南的飞机上,他不停地安慰老伴:“不会有事的,别紧张。”甚至告诉老伴——“娃他妈,不管遇到什么事,咱都得挺住,不要给儿子丢人,别让人家笑话咱。”
  沈希望知道,老伴儿身体不好,青州一行,结果未知,给老伴儿的打击却是必然的。如果自己再撑不住,一家人真的不知何日是归程了。
  下飞机后,在去往医院的路上,老人从儿子所在部队派来的同志脸上、言语里,明白了儿子救人遇险的大概,尽管此时,还没有人忍心把沈星已经牺牲的不幸消息告诉老人,但他已猜到了最坏的结果。
  沈希望忍着悲痛问部队的领导:“被救的那个孩子没事吧?”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老人喃喃地说:“那就好,那就好,那就值了。”
  老人问出这句话后,车上所有早已知道事情真相的同志,突然都忍不住潸然泪下,几位女军官开始出声抽泣起来。

人都没有了,我还能要什么
  看到儿子遗体的时候,老伴儿高彩丽痛哭欲绝,儿媳妇蔡相珍多次昏倒,连大儿子沈毅都哆哆嗦嗦不能自控,蹲在地上掩面痛哭。可是,沈希望只是紧紧盯着躺在那里的小儿子,粗糙的双手轻轻地抚摸着儿子冰冷的脸颊,一声也没有哭出来。他只是轻轻地对儿子说了句:“娃,你是好样的,你给咱们家争气了。”
  接下来的几天,老人一直坚持出席所有的场合,不管是见沈星的朋友、同学还是战友、领导,他一定到场。沈星的嫂子许红样知道一个秘密,自己的公公并不像看起来那样坚强,有一个深夜,自己在照顾已经睡熟的婆婆时,分明看见睡在旁边床上的公公正偷偷地擦眼泪。
  在处理儿子后事的几天时间里,老人只向部队和地方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能带一身儿子穿过的旧军装回陕西老家,想儿子了,可以拿出来摸一摸。“儿子都没了,我还能要什么?”没有多说什么话,沈希望摆了摆手,示意大家都不要再劝了。
  沈希望的大儿子沈毅知道,父亲的腰伤几十年,在陕西老家时,老人每隔一会就要回屋躺着歇歇,可自从来了青州,为了弟弟的后事,父亲成了全家人的顶梁柱,拄着拐杖,从来都是把腰挺得特别直。
我最后悔的就是没亲手试试他的鼻息
  落叶归根,可以说是所有中国老人根深蒂固的观念。但在商量把儿子沈星的骨灰安葬何处时,老人作出了一个决定:把儿子安葬在青州。
  老人说:“我把沈星带回家去,我们老俩口安心了,可儿媳妇怎么办?小俩口感情那么好,让她怎么受得了?孙女长大了,要去看他爸爸,还要走那么远的路。也想过把她娘俩都接回陕西去,可两个老亲家都那么大年纪了,怎么办?”
  在青州的7天,老人想了很多,最终还是决定把儿子留在青州。老人夜里睡不着,还改写了一首诗,题目是《缅怀儿子》:“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忠骨何须桑梓地,天下无处不青山。”虽然从儿子参军的那一刻起,已经有了儿子可以会为国捐躯的思想准备,但在沈希望的内心仍然有一丝侥幸,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故事只会出现电视里、书本中,但当这样的事情摆在自己面前时,他仍然无法接受。想起儿子,想起与儿子相处的朝夕,他变得特别容易陷入回忆。
  “还记得沈星说给我补袜子……我最后悔的就是没有亲手试试他的鼻息……”这个老父亲,在安慰了所有人、支撑住一个家时,却因为没有亲自确认儿子真的去了而懊丧不已。
  追悼会那天,他和儿子进行了面对面最后的告别。这个好不容易长大成人的大小伙子,他永远引以为豪的儿子,以这样的方式走在自己前面,老人心里五味杂陈。连陌生人都为儿子哭的没法自控,他看着这些纷纷赶来送儿子最后一程的青州人,也许留儿子在青州,就是最正确的。

要是我撑不住,整个家就垮了
  就在要离开青州的当天凌晨五点多,沈希望一个人悄悄出了门,来到安葬儿子的青州烈士陵园,对着青山,对着儿子的墓地,他老泪纵横。也许突然意识到,这次见面后,不知道还能不能再和儿子离得这样近,那一刻,沈希望一下老了许多,如果没有手中那根拐杖,他也许就瘫倒了。
  离开青州的当天下午,他平静地做了两件事:一是和被救的那个儿童的家里人见面,告诉他们,不要心理压力太大,不需要感恩感谢,让孩子好好学习,长大报效国家,就是对他沈叔叔最好的感谢;二是用自小练就的毛笔字题写了“军魂”两个大字,装裱后送给儿子生前所在的部队。
  之后,记者曾随沈星的父母一起回到陕西老家。在这个破败的老屋老院里,保留了儿子的整个童年记忆,院子里那个扔在树下的破轮胎,是他为了让沈星打篮球更加像模像样,专门做的“篮筐”,还有沈星的二手自行车,老人执意要推出来,抹抹车把和车梁上的灰,告诉大家,这是沈星的车子。
  在空荡的院子里,老人絮絮叨叨地向大家说起儿子以前的调皮和懂事,好像这个孩子从未离开过自己,现在也依然在那里。
  父子之情,不会因生离死别遥远,也不会因为儿子魂归他乡消失。
  记者第一次见到沈希望时,他正如一直表现的那样,一声不吭,面目铁青地搬了一个椅子,呆坐在老伴儿的病房门口。来探望二老的人来来往往,他叹了口气,说,“要是我撑不住了,这整个家就垮了啊。”不过是短短一周时间,记者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沈希望迅速地衰老了,他的头发无力地垂下一缕,根本无心去整理一下。那么倔强那么要强的一个老人,最柔情地一面,已经全部在青州耗尽了。以后的日子还很长,这个家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面对,如果说,曾经儿子是他的拐杖,沈希望知道,以后自己和老伴儿相搀扶所走的路,要艰难的多,也孤独的多,可是,自己绝对不会对儿子有丝毫责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