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进“一溜十八营”寻找古战场的印记
文/片本报记者王晓霜张爽
  • 2012年06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盛家营村碑背后刻着这个村子来历。
  西赵营村的古代石桥,是后来新建成的,有些石料还是当年那座古桥的石料。
  东肖营村碑。
  盛家营村碑。
  钟家营村碑。
  惠民县辛店镇西北边一连十八个村庄,村名都带着“营”字,整个营区从西南向东北呈弧状,起止长达30华里。为什么这些村庄各个都带着“营”字呢?相传,这里曾是宋朝、明朝的重要战场,屯兵布阵设了十八个营地。虽然现在“十八营”已变为“十四营”,村庄的村碑有些破旧不堪,有些已经丢失,但置身在村落中,还是能仿佛感觉到当年战场上那种金戈铁马的印记……
  “十八营”相传为
宋、明时期古战场

  行程是从辛店镇开始的,我们驱车一路向西,首先发现的是“东肖营”的村碑。村碑是黑色的,看样子立得时间并不长。沿着村庄的小路一路向北,接着看到了刘家营、盛家营等村庄的村碑。相比起来这里的村碑却是破旧不堪、磨损严重,有些村碑后面的文字也已经看不清楚,只能模糊看见“位于乡驻地第三堡村东南多少公里”,“以农为主”等字迹,村碑大部分都是1990年立的,几乎每个村碑的背后都有着相同的一句话“相传这一带曾为兵营,故村名后均带一‘营’字”,说明了“一溜十八营”的历史。
  带我们来这里的辛店镇宣传干事郭本涛告诉记者,为什么这里叫做“一溜十八营”呢?就是因为相传当时宋朝、明朝的战争时在此屯兵布阵,安寨扎营,整个营区从西南向东北呈弧状,起止长达30华里。从宋至明清间,按村姓加“营”字,在十八营遗址上相继立起了十八个村庄。依次为:西赵营、西肖营、盛家营、刘家营、钟家营、东肖营、佟家营、前王营、后王营、东王营、东赵营、马家营、小胡营、大胡营、陈家辛营、刘家辛营、西李家辛营、东李家辛营。如今,陈家辛营、刘家辛营、西李家辛营、东李家辛营已合并一个行政村,统称辛营。大胡营分为胡营前村、胡营后村,东赵营和马家营亦合并为赵马营行政村。即原有的十八营如今已变为十四营地名,被标志在地图册上。据统计,营区的人口达万人多,占辛店镇总人口的近四分之一。
  我们沿路进到里面,看到的仅是其中几个村庄,十八营也已变为十四营,但大家还是习惯性地称呼此地为“一溜十八营”。途径几个村庄后,我们最后来到的是西赵营村,记者绕村子一圈也没有发现该村子的村碑。村民赵忠仁告诉记者,由于村子整体向南搬迁过一次,村碑还立在原来村子的旧址上,一直也没有迁过来,而今也许被风沙覆盖住了,也许已经找不到了。
  说起这个村子与其他营村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传说,虽然都是当年驻扎的营地遗址,但根据记载,其他的村庄都是明朝宣德、嘉靖年间的战事,只有西赵营村的记载是属于宋朝时期的。相传这里曾是当年杨家将安营扎寨的古战场。北宋时期,工部尚书牛保奉诏在今惠民城址修筑棣州城,并于城南40华里距徒骇河北不远处,屯兵驻军布设十八个营盘,背水一战抗御金兵来犯之敌。
  现在的西赵营村一切井然有序,庄稼丰收,绿树成荫,村民相处和睦。很难想象这里之前曾是黄沙一片、庄稼收成少的荒凉景象。村民赵宗银告诉记者,原来这里的庄稼地是黑土地,但由于缺少植被的原因,这里经常过来一阵风沙,吹得人眼睛都睁不开,“差不多是50年代左右吧,那个时候地里种着麦子,基本上是麦子长到哪,黄土就覆盖到哪,毫不夸张地说,到最后就只能看见麦穗,麦穗下面就是黄土,看不到杆儿,收成能好吗?”后来,村里改建、搬迁,又建设了几个林场种植白蜡、杨树等一些花卉后,情况才得到了改善。现在村子里主要以种植小麦、西瓜、洋葱等作物为主,收成都不错。
西赵营村古石桥
唯一的历史遗迹

  西赵营村的另一个特别之处在于这里还有一座石桥,相传是宋朝杨家将驻兵时建设的,这也是“一溜十八营”中唯一一个能找到的历史遗迹。历经千年风吹雨打,石桥的石头依然坚固如初。虽然当年的桥现在由于村庄划定庄稼面积而被拆成了三座,分别建在村庄的西边,村里主干道的南、北两头的沟渠之上,方便村民使用,桥上也没有任何文字记载,原来桥上的棋盘也已被黄土覆盖的一点儿也看不出痕迹,但站在桥上,还是能感觉到当年战场上的场景,战士们的英勇、马蹄的印记,这些都见证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每一个历史片段,多少年也磨灭不了。
  这座古石桥虽然一直存在,但由于村庄搬迁、时间等原因,村里很多人都没见过,直到1997年才被发现、挖掘出来。“我从小就知道有这个桥的存在,但只是听说,一直也没有见过。”村民赵忠歧今年60多岁,说起这座桥的历史,他闭上眼睛沉思了很久,缓缓开口:“村里其他的人跟我一样,只听说没见过,只有当时村里年长的一位老人知道它的大体位置,一直也没有挖出来过。50年代的时候根据记忆去挖过一次,但没有找到,之后沉静了很长时间,直到1997年的时候,还是按照那位老人的记忆,我们从村子外面找人用工具来探测,终于在村里的西边发现了这座桥。”老人回忆说,虽然找到了那座桥,但由于建造的石头非常坚固,工具也很难全部挖出来,“我记得很清楚,那天还下着雨,工人们挖了一天,从白天挖到晚上,直到后来都看不见了,才没有继续挖下去,其实现在地下肯定还有,但是太深太坚固了,也就没有挖出来。”
  赵忠歧说,当时发现的石桥有三个平行的桥洞,桥的石面上海镌刻着一象棋盘,根据建筑风格像是北宋年间的,估计是当年打仗时留下的痕迹。“当年的石头真的很坚固,比现在任何一座桥的石头都要坚固上十倍。挖出来的石头最大的有2—3米长,差不多要2000多斤重,现在已经把挖出来的石头建成了三座桥,桥面上的棋盘也找不到了。”
逐渐被世人淡忘
面临“空名”境地

  虽然以西赵营村为典型的一溜十八营历史悠久,文化意义深长,作为标准地名已存在近千年,具有永恒的使用价值。作为民间地名知识,它反映了该地理区域当时的社会状况,再一次印证了棣州、武定府在当时的重要地理价值和文化价值。但作为一民间知识,不管是村名的来历还是相传的安寨扎营故事,现在知道的村民越来越少了,如今已难以搜寻到有价值的历史资料,一溜十八营面临着“空名”的境地。
  “我不知道为什么这里叫西赵营村,只知道附近的村庄里名字都带着‘营’字,也没有人告诉我为什么。”村里一位8岁的小女孩告诉记者。当记者提及当年的战地传说时,小女孩更是一脸茫然,连连表示不知道。
  “别说她了,我们村里年纪最大的老人也不知道这段历史了。”赵宗银告诉记者,村民们只是知道村名的来历,有些村碑上没有记载的也不知道。“像我的话就知道这里是当年的战争要地,屯兵打仗时在此布阵扎营,但具体是哪场战争,可就真不知道了。”赵宗银说,村里年纪最大的老人今年91岁,他顶多记得如何发现石桥的,关于战争、传说也是一无所知。
  根据村民们的介绍,随着时间的流逝,知道这段历史的人将会越来越少,现在就已经几乎找不到知情的人,除了西赵营村的那座古石桥之外,很难再搜寻到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其实,作为这里的村民,我们也很想知道这个村子的历史,想知道这里究竟发生过什么事情,不想让它沉埋于地下。如果能有人能帮忙整理记录下来,那就再好不过了。我们肯定会告诉下一代、一代又一代把这段历史传下去。”
  为保护好宋代这一古战场遗址,辛店镇在2009年将其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专人进行搜集整理出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民间知识,进行分类,归档,实行静态保护。还将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建起一溜十八营古战场遗址标志,使其成为孙子故里的又一文化旅游景点。
  虽然在现在的这些村庄几乎看不出那时战场上的一些记忆,也许那些传说故事也只是杜撰,但是既然沿用了“营”这个字,加上古石桥的印记以及村民的部分回忆,站在这里,闭上眼睛,还是能感受到那种经过多年历史的沧桑感,当年的战场情景也一一浮现在眼前。
  (惠民辛店镇宣传干事郭本涛对本文亦有贡献)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