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访滨州惟一能观海的渔村——汪子村
小渔村期待大改变
本报记者张卫建侯晓本报通讯员刘春凯丁洪亮张在磊
  • 2012年06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更多
  ◥汪子村西侧通往大海的一条土路还有大量积水。 本报记者 侯晓 摄
  有海而不见海,想看海却不知应该去哪?这是很多人对滨州的印象。作为一座沿海城市,滨州虽坐拥24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但就连许多土生土长的滨州人也不知道滨州的大海在哪里,更不知道滨州大海的样子。
  汪子村,一座因岛而得名的渔村。虽然年轻,却有如海水,潮起潮落几何。从原先季节性有人居住,到拓荒者筚路蓝缕,再到建村后有人常年居住;从当初渔民“单打独斗”,到如今“抱团发展”,汪子村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路程。
  一座小渔村,见证一段历史,更在期待未来。
40年之前 这里只是一座孤岛
历史
  从无棣县埕口镇沿省道大济公路一路东北方向前行,两侧是一望无际的盐池和鱼虾养殖池。行至尽头,便是茫茫的大海,受裹挟着大量泥沙入海河水的影响,这里的海水是一片浑浊的泥黄色。国内独有、世界罕见的古贝壳堤沙堤就在海边,贝壳沙堤绵延向南10余公里处。远处,几处瓦房整齐地坐落着。这里,就是汪子村。汪子岛,就在村边。
  汪子村地处鲁冀交界地带,滩涂面积大,养殖区域多,处在贝壳沙堤核心区域。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鲜有人知道这个如今人口只有200人的小渔村。
  40年之前,这里只是一座四面环海的孤岛,生存环境险恶,常有风暴来袭,直到刘升元的出现。由一座孤寂的小岛变成一个滋养众生的渔村,今年80岁的埕口镇汪子村党支部书记刘升元见证了整个过程,从汪子村的诞生、发展、红极一时再到如今在曲折中前行。
创业
六人建起一座渔村 老书记三进汪子岛
  1966年,刘升元从天津一家机械厂回老家无棣县埕口镇务农,农村艰苦的生活条件和沉重的生活压力让他一直有着想干一番事业的想法,直到有一天他忽然想起离家不远的汪子岛。
  一天晚上刘升元叫上与他在同一生产队的另外五人,划着简易制作的小帆船来到了汪子岛。“当时这座岛就是一孤岛,四面环水,但是水里成排成排的鱼非常诱人,退潮后还有满地爬的螃蟹。”
  但由于当时是在为生产队搞副业,赚钱不多,刘升元积极性受到很大挫伤,只干了三年,就返回村儿里继续务农去了。
  1971年,汪子岛渔业资源开发政策有了转变,生产队成员可以自己承包,每人每天向生产队交纳1元钱,剩余收入归个人所有。当年,刘升元和另外两位成员再次来到汪子岛从事渔业生产。
  然而好景不长,1974年,刘升元一场大病不得不第二次退出汪子岛,回家养病一呆就是三年。1977年,身体痊愈的刘升元第三次登上汪子岛。

大网大船捕鱼 渔业生产繁盛了
繁荣
  1977年,刘升元病愈归来后发现,现有捕捞设备已经无法适应扩大捕捞量的需要,开始探索改用撩网捕鱼,放弃原先的小渔网,改用大风船,放弃原先的小舢板,并成立了两支撩网捕鱼队。
  刘升元告诉记者,1978年开始正式使用大风船,所谓的大风船就是长约11米的帆布船,单纯地依靠风力驱动。风船和撩网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1991年,在刘升元的带领下,汪子村在汪子岛上成立,从附近很多村子搬迁出的59户渔民成为汪子村村民,刘升元担任党支部书记,至今一干就是50个年头。59户渔民被划分为7个生产小组,按照小组捕捞的方式从事渔业。
  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算得上汪子村渔业发展的繁盛期。至1991年建村,汪子村从事渔业生产的人数达到了四五百人。
连续两次风暴潮 让渔民成了村子的“侯鸟”
曲折
  汪子村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渔村,没有耕地,靠海吃海,打渔是村民唯一的谋生手段。由于是海上作业,不可避免带有风险,渔民时刻都在提防风暴潮的侵袭。
  据渔村老渔民们回忆,地处渤海湾畔的汪子村分别在1992年和1997年遭遇两次风暴潮的侵袭,除为村子带来惨重的损失外,还彻底改变了渔民的捕捞习性。
  两次风暴潮让刘升元意识到汪子村可以适合打渔,但并不适宜渔民生活居住。因此,从1997年直到现在,村子里未曾有大规模的建设,房屋也只保留了1991年建村时的60栋瓦房。
  同时,渔民捕捞习性被彻底改变。1997年以后,为避开风暴潮习惯多发期,渔民季节性返回汪子村捕捞,每年3月份来到村子,10月份离开,其余时间都在外居住。
按人头入股成立公司 渔民年收入六七万元
摸索
  丰富的海洋资源让汪子村的渔民确实尝到了甜头,渔民们生活富足,但是渔业生产小组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小集体捕捞”方式,而且各种问题和弊端开始暴露。
  “小集体捕捞产量少,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足,甚至有的生产小组各自抢占捕捞区域,出现很多纠纷,严重影响了渔业生产,扰乱了市场秩序。每个生产小组过分追逐利益,开始滥采滥捕,海洋资源严重破坏。”
  2004年,刘升元提出这样一个构想,成立汪子贝类养殖公司,把59户渔民集中到这家公司,全体渔民按人头入股,统一进行管理。
  汪子贝类养殖公司的成立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小集体捕捞方式,由之前的渔民“单打独斗”转变为“抱团发展”。
  汪子村渔民高德泉是最早加入贝类养殖公司的渔民,也是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成员,几年来他的渔业生产收入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以前自己干,一年下来也挣不了多少,自从加入公司,每年都会有六七万元的收入。”
想发展滨海旅游和渔家乐 村里配套设施不足成难题
困惑
  汪子村濒临渤海,是滨州境内惟一能观大海的村庄。汪子村所在的“汪子岛”有一条宽约50米、长56公里的天然贝砂带,总地质储量达3.6亿吨,是环渤海湾惟一裸露并保持了原始生态环境的贝砂带,是世界仅有的3处贝壳堤之一。
  踩在沙滩上,面朝大海享受海风,仿佛置身童话世界,海边一望无际裸露在沙滩上的贝壳更让人流连忘返。然而,传统的渔村汪子村也遇到了发展瓶颈。受海洋环境恶化影响,渔业资源正在逐年减少,渔民普遍反映年产量不如以往。
  汪子村发展模式亟待转型。事实上,近年来汪子村一直在探求新的发展路子,坚持“生态立村,特色兴村”的发展理念,以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地域风光为依托,试图发展海滨旅游和特色渔家乐。然而,岛上配套设施的不足成了困扰汪子村的难题。
  举一个鲜明的例子,直到现在岛上一直没有通上自来水,由于地下水没法吃,岛上渔民只能到远在30公里以外的镇上去运水,储存在一个大蓄水池里。此外,岛上60座房屋檐下都安装有简易塑料水管,水管直通蓄水池,用来收集雨水,作为渔民饮用水一部分。
  一方面,汪子村想依托海洋资源做好“海”文章;另一方面,碍于自然原因转变模式心有余而力不足。汪子岛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