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毕业意味着收获总结,更意味着被突然抛向社会的失重
现实在前,理想在哪儿
  • 2012年06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更多
  毕业后,大学生总要经历理想和现实碰撞的困惑。本报记者 孙国祥 摄
本报记者 孙翔
  毕业,意味着从此离开学校的庇护,经受社会的洗礼。学校温柔地说再见,然后干脆地把你推到门外。我们所有的选择只剩下往前走。所谓的理想先搁一搁,对着现实拼一拼。其实想想看,当你接受了毕业的“抛弃”,我们还有什么不能经历的?
  社会是个令人有些恐惧的东西
  在刘嘉玲的记忆中,哪个夏天都比不过2010年的夏天更灼热、更煎熬、更漫长。正是那个夏天,她从读了3年的学校毕业,带着“女硕士、27岁、民俗学专业”的标签,正式离开象牙塔步入社会大家庭。
  她说,当初读研究生就是为了晚几年进入社会。大学四年,她并没有做好直面社会的心理准备。媒体上、街坊四邻的讨论中,社会是个令人有些恐惧的东西。在她的感知里,富士康员工不断跳楼的新闻让人匪夷所思又不寒而栗,职场生涯中的尔虞我诈、对上级的阿谀拍马又让人心生憎恶。更现实的问题是,本科学习英语专业的她还并不清楚哪种职业更适合自己。从高中紧张的生活中解脱出来,四年大学就像是一个超长的假期,她只顾沉湎其中,不知道毕业时将要面对的是社会冷酷的表情。
  家境还算优越的刘嘉玲从小就是家里的乖乖女,学习从没让爸妈操过心。2003年考入一所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在18岁那个懵懂的年龄,她并没有对自己的未来和性质有过好好的规划,只是“家里人觉得女孩子学英语还不错”。大学四年,像其他同学一样,她也拿到了貌似含金量很高的“专四”、“专八”证书。“大学四年就混了这俩证。”她轻描淡写地说。
  所以,当四年大学生活快要结束的时候,她义无反顾或者说顺理成章地考了研究生。“但毕竟逃避是暂时的,问题不会自己解决,读了3年研究生,终究还是要毕业的。”虽然她极不情愿,但踏上社会找工作这道坎,是根本逃不过的“劫”。
找工作的日子是一种洗礼
  去过二十多年从没到过的许多城市,并与这些陌生的城市一个一个挥手告别,最终回到潍坊。如今已在一家DM(直邮)杂志做了两年编辑的她,想起两年前的奔波,至今还会想,那算不算人生经历中的一笔财富?
  2009年,刘嘉玲面临毕业找工作。尽管就读的是重点学校的研究生,自己也一直自信满满,但现实还是不大不小给了她一记耳光。“原本以为名牌大学就是敲门砖,没想到国内最不缺的就是名牌大学毕业生。”
  在上海,她向心仪的公司递上简历,但是要么石沉大海,要么在面试后被淘汰出局。也许是专业较为冷门,狭窄的就业面更增加了找工作的难度。
  所以像这个专业的其他人一样,她开始广泛撒网,奔波于各个城市之间,给各种各样的公司投简历。“那些日子,我乘遍了几乎所有的交通工具,至今日记本里还有一沓的火车票呢。”
  她也经历过从一个城市刚面试完,又接着坐火车到另一个城市考试这种连轴转的困顿。那时,高校成了她找工作的主要目标,但是不知道是运气不够好还是其他,每次都是满怀着期望,而后无奈的品尝失望的滋味。有时站在异乡陌生的街道,举目四望她也曾无助地流过眼泪。
  折腾了几个月,实在累了,她决定放弃找与自己的专业相关的工作,投奔了当时已在南京工作的男友。在南京的日子,她给各种公司投简历,毕业前终于找到一家还不错的培训学校。2010年6月,她顺利通过答辩正式毕业。在一家IT企业从事技术工作的男友跟她商量,想回山东找工作。于是,她又跟着男友义无返顾地回到了山东。
  没有关系、没有背景、没有钱,她属于这类“三无”人员,在济南找工作的日子里,她彻底把“985、211”抛在脑后,把民俗学硕士深埋在心底。她甚至开始给贸易公司、销售岗位投简历,折腾了太久,她只想找到一份工作。
  “那个时候一度灰心、失望,为了一份工作,要放弃自己喜欢的专业,因为适合自己的岗位几乎不会给自己什么机会的。要试着忘记自己是个名校的硕士,因为总把自己定位太高心态会更不平衡。那个时候,学会一个词儿——空杯心态。”现在说起这些,她已风轻云淡。尽管后来做的并不是自己喜欢的事儿。
  “一开始总是悲愤,凭什么我不比别人差,可是机会总是别人的。后来慢慢想通了,这就是社会,它不会怜悯你的悲伤,你只是需要学着接受并适应。”
到了社会,人就不再那么天真了
  2012年6月21日上午,在一家房地产工作的冯绍华,像往常一样来到公司,打开电脑登陆自己在人人网的用户名。已经毕业两年的他,如今仍然喜欢上人人网。
  “我上大学的时候,人人网还叫校内网。”他习惯于在人人网上搜寻大学的记忆。“那上面全是自己的大学同学,虽然已经天南海北、天各一方,但在网站上,我就又回到了大学。”
  冯绍华说,像他这个年纪本应意气风发,不该怀旧的,但踏上社会工作的不如意让他有些心灰意冷。“有人说过,怀旧是因为对现在不满意。”
  毕业那年,在济南一所普通大学就读的他,没能赶在毕业之前找到工作。他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带着简历赶到人才市场时的情景,花10块钱购买了一张门票,进去后却被人流挤来挤去。市场内人山人海、人头攒动,比较好的公司摊位前面都站满了排队的人。他在人群中费力的穿梭,转了一圈只投出去一份简历。
  后来,他在近40℃的高温里,从济南的最东端到最西端,去一家公司面试。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转了三四次车,好不容易才到达那家公司,但面试的考官言语刻薄,竟然因为他的衣着将他排除在外。“当时在回去的公交车上真想大哭一场,可是我忍住了,我意识到,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会不断遇到各种困难。而面对这些困难的,只有自己一个人。如果自己都不坚强了,那别人也帮不了你。”
  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潍坊找到了如今的这份工作。谈起毕业时的往事,他显得很坦然,还有些调侃,仿佛在诉说着别人的故事。
  “毕业的时候,我就成了‘三失’青年——失学、失业、失恋。”他说,那也许是到目前为止最黑暗的日子。现在再回首往事,他都觉得这一切太过平常。“社会就是这样,以前在学校里可能没有那么多世俗的东西,到了社会在各种压力的作用下,人也就不再那么天真了。也许这就是生活吧。生活只能继续,只要信心还在,希望总在前方不远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