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父亲就像《叶落长安》中那些受尽苦难的人
  • 2012年06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逝者档案
  ●姓名:张培荣
●终年:76岁
●籍贯:山东安丘
●生前身份:安丘市庵上镇寺后村原党支部书记
  □张华

  一口气从网上看了十几集《叶落长安》,我多次泪湿双眼,感慨万千。女主角郝玉兰与我父母同龄,她家的千辛万苦,就像在诉说我家的历史。
  父亲1933年农历十月十三日生于安丘城南30多公里的寺后村。寺后因400年前乞丐集聚“小儿寺”北面得名。我祖上清贫,靠乞讨为生,祖父兄弟四个,只有我爷爷成了亲,传承了我们这一脉。奶奶本是别人家的童养媳,受不了非人的虐待,逃荒至我村住了下来。1959年奶奶去世前才告知后辈关于她的身世,两年后父亲去五莲东山阳村认了亲。我不知道我们家何时才从大户人家的牛棚中搬出来的,父亲说应感谢毛主席,让我家有了屋住、有了地种。父亲受了一辈子苦,我刚记事时家里实在是穷啊,以致我如今都不吃煎饼、地瓜之类让我回味苦难的粗粮。
  一生受尽了苦难的父亲,2009年端午节的次日因病故去,阴阳两隔整整三年。
  父亲14岁结婚,母亲大他三岁,父母养育了我们八个孩子。听母亲说,父亲从来不嫌孩子闹。其实,父母养大的孩子不止我们八个。母亲有个堂弟,出生后没了娘,靠我姥娘和母亲拉扯,母亲出嫁后还带着他。我大舅家的表姐四岁丧母,母亲办完大妗子的白事便把表姐背回了我们家,随后父母又把表姐的户口迁到了我们家。表姐只大我二姐一岁,长大后母亲把她嫁在了本村。
  几十年来,父母靠辛劳和节俭操持着这个家,不仅养大了我们这一窝孩子,而且送大姐、三姐、大哥、二哥、五姐和我上了学,父母亲不知遭受了多大的罪,才能关照好一大家子的衣食住行。母亲做菜靠炖和煮,到老也没做出一顿精细的饭菜,现在想与家里嘴多有关。父亲极少做菜,偶尔操刀却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得小学时,有一天母亲不在家,父亲油炸了我们爷俩刚下河抓的小鱼和河蟹,堪称美食;大哥也时常回味中秋节父亲做的香菜炒鸡。
  父亲其实一辈子都很大男子主义,筷子不拿上桌他就会在炕上等着,但我从小敬畏他。父亲很少打骂我,但犯了错也打得狠。小时候,父亲与我很少交流,跟我讲的多是家族史。父亲是个能人,家里很早添置了令东邻西舍羡慕的收音机、自行车、钟表、缝纫机,还盖了新房。初中那会,刚能下地的我觉得家里仿佛有干不完的活,父母有时带着干粮和水下地劳作一天,父亲一大把年纪了仍是家里的主劳力。佩服父亲的另一面,是他得了一些表彰,县镇两级党委都给老人家颁过奖。父亲识些字,能读长信,爱开玩笑,喜欢热闹,善于处理邻里关系,还是村里最会下“大棍”棋的人之一。我以为父亲是有大爱的人,张罗了好几家人的婚事;没有我父亲,他们可能成不了家。
  感谢父母培育了我健康的人格。父亲教育我不占别人便宜,小时候到本村二姐家走亲戚,二姐给我东西我都不敢要;教育我不能忘本,说谁家谁家帮助过咱什么,要记下,找机会回报;教育我无论出息成啥样都要尊敬他人,过年时父亲要求我们兄弟去给年长的平辈拜年;教育我要凭良心处世,诚恳待人,不虚头巴脑,做到说话算数,一口唾沫一个钉;教育我不必巴望着成为人上人,吃苦受累很正常。工作后,父亲说不能贪赃枉法。记得2007年我受聘一家上市公司时,父亲还告诫我好好干,千万不可做混事。父亲就是这样的人,做事原则性很强。他从1969年主政我村,有些领导可怜我家孩子多,提出帮孩子解决工作,父亲都没答应。我出生于1972年,尽管记事后家境渐渐好转,可那时真没什么可吃的,父亲隔三差五要陪着来村里查看工作的人在家里吃饭,有时甚至杀鸡招待那些人!母亲说,村里没有大队屋,只能安排在咱家里,但这样的公事招待从未花村里一分钱公款。
  父亲一生很知足。他渴望能过上好日子,一生勤俭,可遗憾的是,凭他的日夜劳作,始终没成个万元户。他曾尝试在当地率先栽种经济作物,但折腾到最后也没能获得成功。我深知父母不舍得吃穿消费,工作后回家多数时候不通知老人,到家先是打开菜橱,看老人平日吃啥,回回都倍感心酸。
  父亲是个要强的人,很要脸面。大哥淘到第一桶金后,要出钱给家里盖新房,我当时反对。父亲说你们兄弟们在外,老人不图别的,盖新房一则表明你们都过得还好,二来你们回家多些房间住,于是花了六万多元盖了附近最好的房子。后来我明白了,父亲哪是要住新房,那是为了给孩子们脸上贴金!
  父亲喜欢听书看戏,每天关心各地的天气预报,即便年老了亦是如此,其实他是挂牵我们几个在外地生活的儿女。父亲一生没去过几个大地方,十几岁跟随我大舅往返日照贩卖咸鱼和旋饼,大哥在省府工作时曾请他来过一趟济南,二哥在临沂时倒是去住过些时间。我曾想陪父亲去北京看看天安门,因为老人家敬仰毛主席;曾想陪父亲去青岛看看大海,因为几十年来他都没有去过海边。我懊悔自己未能兑现所想,行孝要趁早,这话我深有感触。大哥本要在2003年夏天接父母去柳州住一阵子,没承想那年春天父亲出了车祸,从此再不方便出远门了。
  车祸给我家造成了巨大影响,二哥舍弃了在临沂的发展,变卖了两处房子和酒店,毅然回老家照顾父亲。父亲能从那场车祸中活下来也算幸运,他昏迷了20多天。第一次手术不成功,伤口发炎,骨骼没有愈合,一直疼痛;两年后,我重新给他安排了手术。每次住院,父亲都是坚决不肯,我们知道他是心疼花钱呀!车祸后,父亲基本不饮酒了,喜欢每天喝浓茶,我搜集了各地的好烟、各种水果摆在父母的炕前。我知道,父亲余生只能靠轮椅生活了,炕上电话机的铃声响起是他每天的期盼,他期待着儿女们问候的话语。
  可万万没有想到,噩耗竟然来得如此之快!2009年端午节前,父亲感染了破伤风,病菌附在呼吸肌上,专家会诊后论证的手术成功几率不足两成!仅仅住院六天,父亲走了!
  我不愿相信这是事实,可是父亲真的走了。悲痛之余,想想父亲也是幸运的,临终前,母亲及八个儿女、儿媳、孙女、孙子和他拉扯大的外孙女都陪在身边,他最牵挂的留学美国的孙子也在他尚清醒时赶了回来。
  父亲离去后的两三个月里,我常精神恍惚,眼前总情不自禁地浮现关于父亲的往事,看到父亲的照片每每后悔不迭。子欲养而亲不待!这种遗憾总折磨着我的心。我后悔没有安排父亲车祸后到康复医院接受专门治疗,我后悔前几年回家陪老人的时间太少,我后悔没有早陪父亲外出旅游……
  还好,80多岁的母亲身体依然硬朗。前年,母亲到北京在大哥家住了些日子,登上了天安门;这个夏天,我要陪母亲去日照和青岛见见大海。算是圆我亏欠父亲的一个梦,也是想让与母亲相濡以沫一辈子的父亲含笑九泉之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