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阳乡饮小凉席:   农家院里的绝唱
  • 2012年06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高粱细席(资料图)
  破篾子
  曾经在宋代即作为朝廷贡品的宁阳县乡饮乡小凉席,以其精湛的编织技艺、精美的花色图案、精到的传授方式和独特的防暑透气性能,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备受青睐的民间手工艺品,山东省各地都或多或少地留有它的踪迹。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日趋简约化,生存观念更加现实化,这项虽以普通的高粱莛子作原料,却蕴含着浓厚文化气息的传统民间技艺正濒临绝迹的境地。
  □周东升

  近日,笔者探访了曾盛产小凉席精品的宁阳县乡饮乡崇化村。这是一个毗邻儒家文化发祥地曲阜不到30华里的宁静而又祥和的村庄,有3000多父老乡亲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用勤劳的双手编织着自己美好的生活梦想。
  在村里多位老人的一致推荐下,笔者来到年过八旬的史景英老人家中。史老太从事凉席编织已有50多年,是闻名十里八村的能工巧匠,也是目前村里惟一全部而熟练掌握编织技艺中最精华部分的老人。谈起凉席编织,好像突然打开了老人家尘封已久的记忆闸门,一时激动得竟有些不知所措。良久,她才手脚麻利地从里屋抱出两张席子,铺展在地上。她边用颤抖的手指点着,边非常自豪地介绍道,咱们这里的席子有粗席子、细席子之分。别的地方只会编粗席子,而我们这里绝就绝在不单会编粗席子,细席子更是拿手好戏,小凉席指的就是细席子;名声远播的乡饮小凉席就以咱们村的为代表。
  “粗席子,细席子,差就差在用篾子”,也就是说,粗席子与细席子最根本的区别就是用料不同。粗席子用的是高粱秸作原料,而细席子是用高粱秸顶端细长、光滑、圆润的莛子作原料。高粱秸秆粗而有节,编出的席子虽然显得粗犷大方,但粗糙硌人,一般只作为底席(铺在细席下面),或者作为遮挡墙壁的墙席;用莛子编出来的细席,表面光滑明亮,纹理细密,特别是编的一些花木草虫、飞禽走兽活灵活现,不同风格的文字端庄大方……
  在史景英老人家里,曾担任村支书20多年的王连荣老人告诉笔者,这里的小凉席之所以叫得响,就是因为选料考究,做工精细,美观大方,经久耐用,比苇席柔软,比蒲席平坦,比竹席光滑,并具有细润、凉爽、渗汗、透气等特点。
  小凉席用料需要精挑细选。高粱秸收割后,必须等到自然晾透,才可剥皮扦莛,并从中筛选出色泽纯正,粗细均匀,无虫咬、无霉变的红、白、黄三色莛子。这是确保编织出自然色感强、光滑平整的小凉席最关键的一步。史景英老人介绍说,一领上好的小凉席,从高粱秸收割开始算起,经过扦莛子、选料子、配颜色、捆坯子、破篾子、轧篾子、浸篾子、刮篾子、编花等工序,直到最后嵌边整形,需要30多道工序。
  小凉席图案富于变化,追求创新。王连荣老人说,小凉席的花色图案最忌讳模仿重复,步人后尘。不然,会觉得自己水平不高,也怕招致别人的讥笑。“小凉席,大天地,编重了别人笑话你”,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虽然家家户户都从事凉席编织,彼此间也相互学习和借鉴,但在图案上,都保持着各自的特异性,全村有多少户人家,就有多少个图案品种,可以说,天地万物都尽入席中。一张张小小的凉席,就是一幅幅优美的图画,一个个美丽的传说,一首首不老的歌谣。其中名气最大的有村南头张家编的红“喜喜”,这是当地青年结婚的必备品;还有村西头周家的“福”、“寿”等字图案;“春枣花”、“灯笼花”、“城墙垛”,以及根据民间传说设计的“银河星会”、“天女散花”等人物、花草图案也深受群众的喜爱。
  如今村里40多岁以上的人们,都对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家家户户从事小凉席编织的盛况记忆犹新,津津乐道。特别是本村的小凉席在宋朝时曾经作为贡品,更被他们视为无尚的荣耀和骄傲。据崇化村的村碑记载,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东封泰山,仪式结束后,他便一路南巡。令随从重金从该村购得小凉席10领,带回宫中。此后,崇化村的小凉席便成为贡品。这使得该村的小凉席编织业迅速发展,技艺也日臻完善,以至千年不衰。在1914年山东省第一次物品展览会暨巴拿马出品协会上,以崇化村为代表的乡饮小凉席被选送参展;1954年再次参展,获得山东省地方产品博览会大奖。
  王连荣老人说,随着商品的大流通,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大麻凉席、竹席、草席、苇席等防暑用品渐渐走进千家万户,这些机器织品经济高效,价格低廉,这对材料要求高、工艺复杂的纯手工织品小凉席是一个致命的冲击;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小凉席编织所用的原材料高粱,也曾经是当地置建房屋时屋顶的必需材料,然而,近三十年来以水泥板为主的小康楼如雨后春笋,高粱这种易倒伏、收成不稳定的粮食作物逐步被百姓所淘汰。没有了原料,即便是那些有这种手艺的老人们,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谈起小凉席编织正面临绝迹的尴尬境地,几位老人无不感到深深的惋惜。他们说,村里已经没有几位老太太能全部掌握这门技艺了,也许用不了多久,随着她们的离去,这门技艺真的只能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