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金瓯一片
沉睡海底的“清三代”外销瓷
  • 2012年07月02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金瓯沉船上打捞出来的瓷器。(本版图片来自网络)
  不久前正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办的金瓯沉船中国瓷器展,共展出450件金瓯沉船中国瓷器,均由匈牙利收藏家泽尔尼克·伊什特万收藏。泽尔尼克收藏有大约700件来自金瓯沉船的瓷器,这些中国瓷器诉说着当年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变幻,也真实而完整地保留了这段文化记忆。
  珍贵中国古瓷
海底沉睡200年

  1998年初,越南当地渔民在越南金瓯角外海捕鱼时意外发现了一些瓷器碎片,继而发现部分保存完好的瓷器。消息不胫而走,越南政府对沉船组织了全面打捞并追回渔民所得器物。至此,这艘船在南海海底沉睡了200多年。据考证,这是一艘中国商船,可能在开往巴达维亚(现称雅加达)的途中因甲板起火而沉没,上面装有13万件中国雍正年间的出口瓷器和青铜器、灯具及钱币等。
  资料显示,该船沉没于金瓯角外海90海里处。船长23.3米,宽8米,船上装有13万件出口瓷器和一些杂物。打捞出水的瓷器总计33978件,以青花瓷为主,还有酱色釉青花瓷、釉下三彩瓷、酱色釉加彩瓷、五彩瓷等,也有一部分雕塑件。其中发现28件瓷器带有“雍正年制”底款,6件带有“大清雍正年制”底款,还有部分带有“若深珍藏”或“裴溪若深珍藏”款、双鱼款等。专家们将这条沉船以及船上所运载的瓷器定为雍正时期,推算这艘船沉于1725年至1732年间。
  据中国“南澳一号”水下考古队领队崔勇介绍,越南从1990年开始水下考古,先后打捞多艘古代沉船。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组织考古队,在金瓯省沿海打捞出水题有“大清雍正年间制”款的青花瓷5万余件。除了金瓯沉船,还有头顿沉船,越南头顿省曾在槟榔岛打捞出水清代康熙年间瓷器6万余件。近年,越南还在占婆岛打捞出水中国明代青花瓷一批。此外,在平顺沿海和富国县安泰都曾打捞出大量的中国瓷器。
  尽管曾遭火烧,又在海底沉睡了几百年,但很多浮出水面的瓷器保存状况仍然出奇地好,船上还发现了一些青铜器、灯具及钱币等,估计是船员的生活必需品。
  据介绍,经对越南出水青花瓷研究比对,考古专家判断产地在中国江西景德镇和福建地区。胎体多为白色胎质,青花呈色蓝中泛灰黑,多为芒口。器形为中国传统陶瓷造型居多,并有一部分具有欧洲风格的盛用器、饮用器。
17世纪输欧瓷器
每年超300万件

  自唐代以来中国的瓷器就大量外销,在波斯、中东、东南亚和欧洲到处都可以见到中国的瓷器。“南澳一号”水下考古队领队崔勇说,金瓯沉船的位置就在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而且是以广州为始发港的贸易船,清初,东南沿海因抗清势力的存在,清朝政府实行海禁,但未能杜绝民间海外贸易。康熙二十二年,清朝政府肃清沿海抗清内患后,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放海禁。崔勇说,当时的海禁实际上只是禁止了自己“片帆不得入海”,而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贸易船一直都与民间来往做生意,而且其规模之大无法抗衡。可以说,开海禁是不得不开,是被动的开禁。
  中国瓷器通过海运再次大规模输往海外。这些外销瓷,主产地在江西景德镇,广东、福建沿海地区也因地利之便大量烧造。清代外销瓷,大部分是根据国外经销商的订货合同烧制的,其纹饰、器型也主要依外国人要求而制。其中,最著名的国外代理商,就是长驻广州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和瑞典东印度公司。
  据欧洲贸易公司的记录,17世纪是中国陶瓷出口的鼎盛时期,每年输往欧洲的中国瓷器至少有300万件。在明末清初的低谷之后,清初又迎来一个输出高峰。据佛尔克先生所著的《瓷器与荷兰东印度公司》一书所载,“从1602年至1682年,在这短短的80年里,我国瓷器的输出量竟达1600万件以上。”
  当然,进行中国陶瓷贸易的不只荷兰东印度公司一家,如果再加上其他国家及中国商人直接运往欧洲的瓷器,其数量之巨是可想而知的。
  乾隆以后,清朝统治日渐衰微,咸丰帝因外国列强入侵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外销瓷基本停止。同治、光绪时期因朝政腐败,海外贸易更是无从谈起。可以说,“清三代”是我国古代瓷器海外贸易的最后记忆。“金瓯沉船不但见证了当时海上丝路的繁盛,也见证了它逐渐衰落的过程。”崔勇说。
“清三代”瓷器
中国瓷器的高峰

  从瓷器的物质文化层面上讲,瓷器自古就是中国人主要的饮食器具,然而在西方,瓷器的生产一直是个谜。
  迟至1709年前后,欧洲才刚刚烧成硬质瓷,当时中国瓷器已有1500年以上的烧造历史,是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大、技术最成熟、品质最优秀的瓷器。这个时期的清代青花瓷在元、明青花瓷的基础上,不但在材料、工艺、烧造技术上取得全面进步,装饰题材也大大扩展,且画工技艺高超、线条精细、分水色阶丰富、发色艳丽、画面生动传神。正如英国著名的古陶瓷专家哈里·加纳在《东方的青花瓷》一书中所说,“它们被人们认为是青花瓷成就上的顶峰。”
  民国陶瓷大家许之衡,在其著作《饮流斋说瓷》中,有精妙语言描述“清三代”瓷器:“至于康熙,殆如李杜,无美不臻,而波澜老成,纯乎天马行空,不可羁勒矣。若雍正,颇似王龙标、岑嘉州,高华而清贵者也。若乾隆,则似元、白、温、李,极妃青俪白之能事,所谓千人皆爱,雅俗共赏者矣。”由此,“无美不臻”、“高华清贵”、“妃青俪白”等雅句,广为传颂,已是青花瓷鉴赏的专业术语。
  清代五彩瓷也在明代五彩的基础上取得了新的成就,开创了从画到填,全部在烧成的瓷器釉面上完成的新工艺,代表着景德镇陶瓷五彩的最高水平和最高成就。而清代陶瓷划时代的新成就则是发明了粉彩瓷。粉彩是受西洋珐琅彩及其制作工艺的影响,改进传统的釉上彩料和画风而形成的一种釉上彩瓷新品种。清代粉彩受到西洋绘画技法的影响,在翎毛、花卉、人物、山水纹饰上出现了光线明暗变化和阴阳向背的立体感,表现对象无不栩栩如生。
  清代瓷器为适应欧美市场的需要又诞生了广彩。康熙年间解除海禁后,来华外国商船逐渐增多,当时清政府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停靠广州码头,于是大批外商纷纷在广州订货或来样加工,为了适应外销市场需要,江西景德镇部分釉上彩绘瓷器移至广州加工生产。景德镇釉上彩瓷在这里与当地的铜胎画珐琅艺术相结合,融汇中西,使得釉上彩瓷出现了广彩这一新的装饰形式。广彩的特点是构图丰满、绚彩华丽、金碧辉煌。广彩既有我国传统彩绘艺术的风格,又吸收了欧美的艺术精华,可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三百多年来,一直是我国外销陶瓷的主要品种之一。    本报记者 张向阳

□相关链接 海上沉船归属谁
  对于古代沉船,“南澳一号”水下考古队领队崔勇告诉本报记者,面对汹涌浩瀚的大海,海上文物考古和文物执法,比陆地上更为困难。按照相关国际法规,虽然金瓯沉船装载的是中国瓷器,但是沉船位置在越南实际控制海域,一般来说,中国具有辨认权不具有所有权。
  另据了解,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距今百年以上的沉船都属文物,而国际打捞法只适用于普通沉船的打捞。2009年生效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公约》,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针对水下文物的国际性协议。该公约规定的两项重要原则:禁止商业开发和就地保护原则,是国际社会治理沉船打捞市场的依据。但公约也存在一些遗漏,一是它回避了沉船及船上宝物的归属问题,二是它对一些非缔约的打捞大国仍缺乏约束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