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压舆论监督的“负面影响”更大
  • 2012年07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石俊荣被停职只是个内部处分,却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关注。这再次提醒一些地方,要正确认识和面对舆论监督,一个地方出现一些“负面新闻”不可怕,可怕的是以权力之手打压舆论监督,这才是真正的“负面影响”。

  □本报评论员 沙元森

  因为一包“天价香烟”的报道,西安晚报记者石俊荣被停职检查。
  根据该报官方微博给出的解释,石俊荣暴露出的问题是“未到现场实地采访”,报社做出停职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改进作风”。一篇刚见报的自采新闻遭到颠覆性的“自我否定”,实在有些蹊跷。
  到现场去的确是新闻记者写出优秀作品的必经之路,但是新闻的真伪并不以记者是否在现场为标准,况且还有很多新闻是无法还原现场的。石俊荣得到读者提供的线索后,从大荔县政府官方网站发布的信息中证实了“天价香烟”的存在,并通过电话联系当地县委宣传部进行采访,记录了他们对这个事件的解释。这样的新闻或许算不上优秀作品,但是整个采写过程中并无不当之处。而记者突然被停职,显然有无形之手在搅局。
  之所以要做出上述猜测,是基于大荔县围绕“天价香烟”事件的一系列反常举动。在记者核实新闻时,县委宣传部给出的解释是,烟是村支书拿的,里面只有两三根,县领导已经批评了村支书。这样的说法被报道之后,似乎并不被公众认可,很多人以自己的经验感觉难以置信。之后,大荔县危机公关接连出手,先是政府官方网站的香烟照片被删除,之后拿烟的村支书又出面细致地回忆了当时情景。只是这一连串的动作组合在一起,很有“左右互搏”的味道。公众更加不解,既然县委书记当场批评了村支书,为何仍有“烟照”发布在政府网站?照片既已发布,为何又在公众质疑时匆忙删除?
  在大荔县感到难以自证清白的时候,记者石俊荣很及时地被停职了,他在自己的微博中承认“稿件采写中有不周全的地方,给当地造成负面影响”。至此,真相似乎逐渐显现,“没有现场采访”、“采写不周全”都不过是欲加之罪,给大荔县、渭南市乃至陕西省造成“负面影响”才是石俊荣捅出的大娄子。截至目前,已有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新闻业务处处长农涛等官员对石俊荣的报道表示认可,但这还不足以改变媒体在这个事件中的弱势地位,仍然需要更多的部门从道义上提供支持。
  一包“天价香烟”不合时宜地出现在县委书记面前,群众和舆论有权利去质疑,被监督的对象如果心中无愧,可以用公开透明的方式去还原事实、疏导民意。可惜,公众感受到的是被监督对象的气急败坏,他们把舆情当做敌情,不从正面疏导群众情绪,而是从侧面对新闻媒体进行打压。对自己的失误避而不谈,对媒体的报道吹毛求疵,公权一旦颟顸起来,“负面报道”就不是被监督对象的麻烦了,而成了监督者的灾难。一个记者被停职,不只关乎他个人的事业,更关系到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石俊荣被停职只是个内部处分,却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关注。这再次提醒一些地方,要正确认识和面对舆论监督,一个地方出现一些“负面新闻”不可怕,可怕的是以权力之手打压舆论监督,这才是真正的“负面影响”。
  一包“天价香烟”引发一串离奇的反应,堪称权力部门对舆论监督过敏反应的一例标本,却又不是陕西所特有的。在民智已开的今天,群众已经适应了开放、平等、互动的媒体传播,一些地方的权力部门还沉浸在封闭的环境中,以权力美学的好恶为中心,视舆论监督如芒刺,一遇“负面新闻”就觉刺激。这既背离了公众的期待,也损害了政府的公信。破解这个问题只有一条道路可走,那就是让权力在可透明有监督的环境中运行,逐渐脱敏,最终以适应舆论监督为常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